《春晓》
(唐)孟浩然(689-740)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解析: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以田园诗著称,是唐代早期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王孟"。他风流倜傥,不求仕途,终生布衣,是唐代诗人中的另类。孟浩然是唐代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率真自然,才气横溢。李白曾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后来,李白曾在《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中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他们深厚的友情。在《春晓》这首诗中,孟浩然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关爱及对花开花落的怜悯之心。这是一种诗人气质的旷达与超逸,一种怜花惜月的高雅才情。诗的前半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困是人们经常感觉到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经过一冬的严寒,春风送暖时刻,血脉的喷张与机理的活跃,会令人感到倦意浓浓。春眠不觉晓是人生最惬意的一刻,然而鸟的啼声,惊扰了春梦。春天的温馨与欢乐,使人欲睡不能。诗的后半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具有浓郁的人情味,诗人在春睡中,仿佛听到夜半风雨,此刻他最关心的不是鸟的鸣叫,而是在风雨中有多少花被吹落。怜花惜月之心,使春困之人的情感,陡然变得丰富多彩,情深意长起来。诗虽然短,但诗人高雅的才情与气质,落落不群的个性,却一一突显出来。
《玉兰鸣禽图》
画评:这幅作于上世纪七十年的中国传统写意花鸟画,既注重师法造化,又继承了传统笔墨的特点和现代国画笔墨的创新意境,点画潇洒流畅,线条舒展自然,造型生动准确,章法巧妙,布局新颖。画中含苞待放的白玉兰,振翅欲飞的麻雀和生机勃勃的竹枝,构成了一幅动静相辅,生动传神的画面,其笔墨韵致,潇洒而不落俗套。绘画功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依据笔墨特点和艺术风格分析,与中国传统花鸟画大家田世光先生颇为贴近。
画家介绍:田世光(1916年10月—1999年7月)号公炜,祖籍山东乐陵,世居北京西海淀六郎庄。师承张大千、赵梦朱、吴镜汀、于非闇、齐白石诸先生。早年拜张大千门下,为大风堂弟子之一 。早年求学于京华美术学院,专攻国画花鸟,解放前在北平国立艺专任教,曾任中央美院教授。他长期从事花鸟、山水画创作,继承了宋元派双勾重彩工笔花鸟画的优良传统技法,并赋之予新的时代精神,为我国现代工笔花鸟画名家。田世光先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副会长,中国画研究院第一届院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