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远足的作文-王立群妙品古诗词重述经典古诗词之美?王一写字就像一次次的远足

远足的作文-王立群妙品古诗词重述经典古诗词之美?王一写字就像一次次的远足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27 03:29:35
阅读: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出版


以大家视角,重述100首经典古诗词之美







近日,著名文化学者、中国诗词大会嘉宾王立群新作《王立群妙品古诗词》出版。此次,王立群着力于恢复中国古人点评诗文的传统,以独到见解,力求发前人所未发,道今人所未言,借用深入浅出的流行语言让传诵一两千年的100首古经典诗词“活”在当下。日前,记者通过出版社采访王立群。 记者朱德蒙


将教学中教授古诗词的独特感悟著作成书


中国自古就有点评诗文的传统,或圈圈点点,勾勾画画,标注名句;或于字里行间,纸页留白之处,记录三言两语的感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词文本本身就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是王立群以数十年学术造诣,将教学中教授古诗词的独特感悟著作成书。全书对诗歌的解读,从个人评点出发,立足诗词语境,针对经典名句,用深入浅出的流行语言让传诵一千多年的经典古诗词活在当下,被誉为一本新“人间诗话”。


该书责编推荐,新书有两大特色:一是见解独特,如点评王维《终南别业》一诗时,作者认为,终南山之所以能在中国众多的名山中脱颖而出,还在于中国古人的一种审美意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终南山中有“仙人”。那么,谁是终南山上的“仙人”呢?“诗佛”王维就是其中之一。王维中年之时信奉佛教隐居终南山,更是活出了自己的模样,把日子过成了诗,所以王维可以说是一个“佛系男神”。王维的存在,“引爆了”终南山,让终南山成为一座诗性的山,令人向往的山。王维青年顺风顺水,中年险山恶水,晚年游山玩水,《终南别业》恰恰就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这样的点评是百度上查不到、鉴赏辞典看不到、作家选本里找不到、课堂上听不到的,只有这样的点评,才能够让读者领悟这首诗真正的绝妙之处。”其次,在本书中,王立群点评的100首经典古诗词幽默风趣,让读者阅读快感爆棚。比如从星座角度讲《诗经》,从男子化妆、“小鲜肉”角度解读《离骚》,说李白的诗集就是一部“狂人日记”,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是北宋版的“舌尖上的中国”等等。



建立另一种理解诗词核心的“语境场”


提起王立群,大家第一反应是“研究历史的学者”,而忽视了他的真实身份——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招标项目《文选汇校汇注》首席专家,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他曾荣获河南省、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是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曾获得河南省“十大师德标兵”“十大教育年度人物”称号。


在他看来,一首诗歌能够成为经典,从诗歌本身而言,经典名句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些经典诗歌能够被历代反复传诵,不少是从其中的经典名句开始广为人知的。因此,对诗歌经典名句的聚焦与解读,一方面,是捕捉到了诗歌的关键与核心,有振领提纲之功;另一方面,并非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是关注经典名句的文本意义、传承及演化。故新书对诗歌的解读,不追求一字一句的详细解释,不追求一句一联的全面鉴赏,主要从个人的评点感悟出发,立足诗词语境,针对经典名句,抽丝剥笋,旁敲侧击,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力图建立另一种理解诗词核心的“语境场”。


此外,除却诗词本身必须写得好的因素,王立群也认为,诗词还必须具备时刻指向当下的质素,即诗歌所写,能够时刻呈现于今天。虽然不少诗词距离今天已经很遥远了,但是经典诗词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足以借鉴的东西,仍然能够不断刷新我们的审美,仍然不断冲击我们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期待,所以诗词的解读不能脱离它产生的时代,更不能离开解读它的时代。这正是诗词生成已久却历代阐释不断、魅力常新的根本原因。


互动


王立群:让古诗词活在当下的语言里


提问:您书中选择了100首经典古诗词,选择标准是什么?


王立群:经典,即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之作各种选本选的也多,考试也常考。


提问:现代人该如何从古诗词中汲取营养?


王立群:现代人从古诗词中主要还是培养自己的诗心。因为古人的诗词里边包含很多古代文化的东西,所以对我们来说,它是一个美育的教育、德育的教育,这是我们今天所必须关注的。


提问:您书中选择的100首古诗词,有75首都是教育部语文教材中入选过的古诗词,您为什么特意选取这些诗词来点评?


王立群:我想这和书的针对性有关,这本书主要针对的是少年儿童。就是说这本书是写给孩子们看的,是写给从小学的中高年级到初高中的学生们看的。所以我选的诗词与语文教材里的古诗词的重合率很高,就是说这些古诗词大都是孩子们在课堂中学过的。当然,虽然是同样的诗,但我在书里讲的,和孩子们在课堂上听到的,肯定不一样。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听到的东西,我全都不讲。我讲的是我几十年教学的心得,是我自己对古诗词的独到的见解,而且是用流行语言把它表述出来,这都是语文课堂上不可能讲到的。中国古代讲“诗无达诂”,西方文论中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给予孩子一种与课堂截然不同的诗教,所以我要选这些诗词来进行点评。


提问:媒体称您的书是“新人间词话”,中国人自古就有点评诗词的传统,您的点评也力求“发前人所未发,道今人所未言”,您觉得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立群:《人间词话》是近代的诗学大家、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先生的名著,说我的书是新“人间词话”,这有点抬举我了。但是我用的方法的确是点评的方法,点评的方法主要就是什么呢?不是逐字逐句逐篇地去讲,而是每一首诗只讲我最感兴趣的。那么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最感兴趣的是名句,我最感兴趣的是作家写这首诗、这首词时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这是我最关心的。所以我在这些地方往往有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这本书的点评往往是发前人所未发,道今人所未言。


提问:请问您读书和做学问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与青少年朋友们分享?


王立群:我34岁才考上研究生,37岁研究生毕业。在这之前教过小学初中高中,后来研究生毕业,也教过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我觉得读书、做研究、写书,是一个展现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非常好的方式,我喜欢做这些事情,也喜欢这种生活方式,所以我愿意用这样的生活来贯穿自己的一生。


提问:现行教育体制下,教授古诗词您认为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对于统编版语文教材加大了古诗词的比重,您怎么看?


王立群:现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加大了古诗词的比重,我觉得是件值得拍手称赞的好事情。因为古诗词毕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而且非常适合学生时代学习。


关于现行教育体制下教授古诗词有哪些地方值得改进,我觉得应当提倡将学生的自学和老师的讲解相结合。我们的中小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很不错,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当然他们有时候受专业的限制,和教了几十年大学、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教授、学者可能还有点区别,所以也应当鼓励学生自学,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允许学生去看一些学者们写的书,这样的话不仅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对语文教材、语文课本的学习也很有好处。


提问:您书中有很多非常时尚的语言,您的文字让人感觉您的心态非常年轻,请问您是如何感知年轻人的语言的?


王立群:我这本书里确实有很多时尚的语言,像“确认过眼神”“佛系男神”等等,这些语言都是日常脱口而出、自然流淌笔端的。因为我每天都上网,在网络上看到了大量的网络语言、流行语言,我觉得有些流行语言其实是非常生动、非常有趣的。而用流行网络语言来点评古诗词,表达古诗词的意境,让古诗词活在当下的语言里,也是让古诗词走进当代人心中的一种方式吧。所以我倒是很愿意这样去做的。


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王一:写字之于我 就像一次次的远足

8月13日,山东省第四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颁奖大会在济南举行。山东作家王一作品《这么近,那么远》获中篇小说奖。王一,本名王兆虎,自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迄今共发表、出版作品100万字。有多篇小说发表在《时代文学》《雨花》等刊物。今年,王一签约山东省作家协会成为第五批签约作家。近日,记者专访王一。记者 朱德蒙


与文学创作有一份特别的契机


中学时,那时还叫王兆虎的王一写过一篇作文,内容已经记不得了,但“是以一个作家的视角写的,当时好像还很得意”,回忆起这段往事,王一依然历历在目,因为这篇自己的得意之作,竟被语文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痛批了一顿。


“老师批评的原因,是不真实。意思是,你不是作家,只是个学生,你不会知道作家在想什么、在做什么。”王一称,这件事多少对自己产生了些影响,所以后来,自己就慢慢写了些文字,并这样一步步走了过来,“这话说起来有点长。因为当你遇见心仪或者心动的人、事、物时,修辞上来说会有种通感,这种通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就是缘分吧。当然,诗意就在那儿,人的诗性也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但感悟诗意的存在,需要一种契机,它可能需要特有的时空,才会产生人和诗意的共鸣。或许正是这种诗意的引领,让我试着去打开一个可能通往的去处或者叫远方吧。”


自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王一迄今共发表、出版作品100万字。有多篇小说发表在《时代文学》《雨花》《四川文学》 等刊物,有多篇评论发表在《外国文学动态》《上海文化》等杂志。获山东省第三届、第四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


评论家、作家赵月斌曾说,王一是藏有叙事野心的人。他的小说具有实验性和操作性,不仅打破了时间的樊笼,让你分不清去岁今朝,还打乱了正常的叙事模式,让你阅读起来总是相隔关山万千重。这些小说大概起于《不在状态》《一天四夜》,继之于《关于一条鱼的命题》《行走的门》,最后以中篇小说《守墓人》达到极致。……他把小说写得越来越不像小说,把故事削成了光怪陆离的碎片,正是依靠种种近乎绝望的探索,他找到了一条自我救赎的“通道”,在内心的左冲右突中,在与“另一个我”的疯狂痛苦搏杀中,小说家王一才获得重生,获得了更为自足的话语空间。


“不走老路”的王一谈起创作时说道,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关注点,也会在文学创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或者打破既有的,突破自我,或者不断聚合、凸显风格,“我想我会一直在路上,不去考虑能走多远,会走多远,只是尽自己所能,努力走下去。偶尔也会停下来,看看路边风景,不枉时间赋予我们的另一个维度。我曾经在一篇文字里说,我只喜欢有意思的小说,其中包括故事本身的内涵和叙述故事的多面性,这表现在它所涵盖的哲学思考、解读的多义性和话语叙述的自由度。我想这是我作文的追求,同时,也是想要达到所需的途径。这种坚守让我觉得,写字之于我就像一次次的远足,停下时,一方面,可以对既写文字进行审视、检点和剔除;另一方面,通过阅读的航标,可以引领自己不断修正将去的远方。”


用文字表达对世界的感受、认知


现供职于《枣庄日报》社的王一,日常也是与文字打交道,当被记者问及新闻采写与文学创作的关联时,他表示,因为自己的本职是新闻记者,所以更需要真实记录,把人物、事件的真实状况采写出来,个人情感、看法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隔离”,“但文学创作,我更倾向于内心的写实,需要投入更多对现实的思索和考量,辨析真假和提升对世界的认知。所以,我觉得这是截然相反的两套话语系统。当然,采访也是一种实践和积累,在自我经历的路途中,同时也可能获取了别人的某些经验。很多国外作家都有记者经历,比如海明威,没有战地经历,就不会有《战地钟声》。我只是试着去努力,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可以独立还有思考的人。”


从事文字工作多年,创作多年,日前刚刚收获第四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中篇小说奖,回看创作之路的“酸甜苦辣”,王一称,其实创作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我而言,似乎每写一篇都会遇到,写作也越来越难,毕竟我不想重复别人,同样,也不想重复自己。所以,每当有新的想法新的感受时,我都会记下来,或者写上一两章,回头再看、再想时,觉得当初的想法不够成熟,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意思,这个时候就会放下,所以我留存了很多篇只写了开头的文字。但过段时间之后,也可能会有新的感触、新的想法,再继续之前没完成的文本,我想这些都和时间、思考、认知有关。”


有当地媒体这样评价王一:他多年坚持小说创作,是我市(枣庄)小说创作成绩突出的作家。其文本凸显原创性和探索性,具有现代语境下的人物精神质地。他在塑造人物、揭示生存与人性,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


常年扎根基层,并为基层文学创作贡献良多,但在王一看来,作家和文学创作没有“基层”之分,“我们都是在用文字表达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感受、看法和认知。不仅作家,我想每个人都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有时候无论如何左冲右突,无论如何努力,都不一定到达理想之地,但付出了,不管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会被时间认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首诗。就像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我们可以理解为,每走一步都是之前行动的目标。至于到不到山顶似乎并不重要,当他下山再去推石时是幸福的,我想我能体味到加缪对他的理解和诠释。”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地域对王一的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他认为:“地域是对作家、作品活动范畴的囊括,如拉美、布拉格等,它们是地域性的,也是现象学方面的;是群体性的,也是个性的、私密的,总的来说是作者和作品合谋拥有的。但地域对我来说又是模糊的,似乎只存在于记忆之中,而且越来越支离破碎。年代久远的村庄、水稻田、芦苇荡、泥土路还有雾,还有村里人的生活,这些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元素,哪里都会有,哪里都会遇到,没有独特性。只是,它们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变得越来越清晰,所以很多文字里,我总会写到这些,如果能叫作地域的话,我想它们应该是我记忆或者印象中的地域吧。作为记忆差异或者记忆缺失,我选择了雾、芦苇荡等元素,作为骆之柳生活的周庄背景,开启了其子骆家寻父的故事,比如《别靠我太近》《别离我太远》《这么近,那么远》等。”


作家简介


王一,本名王兆虎,男,1970年4月生,现供职于枣庄日报社。自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迄今共发表、出版作品100万字。出版报告文学作品1部。有多篇小说发表在《时代文学》《雨花》《四川文学》等刊物,有多篇评论发表在《外国文学动态》《上海文化》等杂志。获山东省第三届、第四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