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远字繁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字历史演变!

远字繁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字历史演变!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26 09:19:37
阅读:

参观过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展览馆的朋友,如果稍作留意,便会发现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太平天国历史陈列”门匾上,“国”字少了一点,写成了“囯”。据导游介绍,这是因为郭沫若对洪秀全没有继续进军,使“天国”不完整,深为惋惜,故而有意把“国”字少写了一点。


此说甚谬,因为在太平天国的相关文献资料及实物中,“国”字均少一点。如洪秀全、石达开铸造的“天国圣宝”钱,其“太平天国”的“国”字,即写作“囯”。我想,作为著名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的郭沫若之所以这样写,也许是出于对太平天国历史的尊重吧。


然而,又有人认为,“囯”字是洪秀全所造,他认为普天之下,上帝最大;四境之内,唯王最大,以彰显其“王者当国”之意。这种说法与其说是诠释汉字,毋宁说是在评价太平天国的施政体系,已超出了太平天国领袖们对“国”字的理解了。其实,“囯”字并非始自太平天国时期,早在宋代便开始流行。我国很多汉字向来就有正、通、俗之分,据辽《龙龛手鉴》载,“囯”为“国”的俗字;另外,明《正字通》以及1930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出版的《宋元以来俗字谱》也都收入了“囯”字。


“国”的繁体正字为“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为:“國,邦也。从囗(wéi),从或。”段玉裁注曰:“或,邦也。古‘或’‘國’同用。”其实,“或”“國”为古今字, 古文只有“或”字,后来才有了“國”字。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國”的字形演变中得到印证。


关于甲骨文“或”,著名甲骨学家董作宾有如下解释:“或,邦也。口表示范围,一表示土地;戈,执干戈以卫社稷,表示武力,后来由许多小‘或’合成大國,所以在或字外面再加上一个囗。”


除了“或”外,“国”字还有一种古文写法就是“囗”。《字汇·囗部》释曰:“囗,古作国字。《商子》:‘民弱囗强,囗强民弱,有道之囗,务在弱民。’古国字皆作囗。”


正由于“國”字代表了国家权力机构,充满了政治敏感性和神秘色彩,所以历史上许多统治者都把目光投射到这个字上,挖空心思地要对它进行一番“改造”,然后再通过国家行政命令加以推广使用。除了上述太平天国改用“囯”字外,据明代《正字通》记载,武则天当皇帝后,当时幽州有位书生,为了迎合讨好武则天,上书建言,说“國”字方框内的“或”很像“武”,有扰乱天象之嫌;而且“或”即“惑”,有不稳固之意,当今圣上姓武,是武姓之国,宜将方框中的“或”改为“武”,这样才可以上承天意,下孚民望。武则天看后十分高兴,马上降旨天下,将方框内的“或”改为“武”。过了不久,又有人上书说:“把‘武’字放进方框内,与把‘人’字放入方框内成为‘囚’字一样,有‘武’氏被困之嫌,是不祥之兆。”武则天认为很有道理,又降旨将此字停用,改用“圀”字。


据统计,武则天一共造了19个字,“圀”字便是其中之一。但事实上,“圀”字也是古已有之,并非“则天文字”。在南朝梁代顾野王的《玉篇·囗部》中即收录此字,并注明:“圀,古文國字”。汉代崔駰的《樽铭》中也有“献酬交错,万圀咸欢”。看来,武则天只是复古而已。


另外,“國”字还有两种俗体写法,《玉篇》所收的“囶”,突出了国家广有八方之土;《龙龛手鉴》所收的“囻”,则突出了民众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体现。但是,唯独“圀”字得到了武则天的法眼垂青,这大概是因为囗内的“八方”更能体现武则天的政治远见和雄才大略吧。“圀”字在日本也曾使用过,现在仍作为古代人名用字保留着,如江户时代的大名德川光圀。


最后,再谈谈我们现在的通行简化字“国”。其实,这个“国”字也是古已有之。据清代梁同书《直语补证》考:“国、孑、齐……,今市侩书之,皆起于宋,见孙奕《示儿编》云。”不过,“国”字还要早于宋代,在六朝碑文(见图四)中即已出现。


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既是珍宝财富、君子品德的象征,也是国家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所以国中应有玉。据文字改革专家叶籁士先生的《简化汉字一夕谈》记载,1955年9月的《汉字简化方案修订草案》本拟把“國”字简化为“囯”,但有委员以现在是人民当家做主为由提出异议,最后通过“王”字加一点成“玉”,这就是今天的简化字“国”的由来。


编辑整理:清风剑客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