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摘)連環畫雜志手機閱覽室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遥想100年前的今天,有这样一群年轻人,
为抗议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奋起反抗,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
他们发起的五四运动
缔造了新的精神,开创了新的时代。
电影《建党伟业》中参与五四运动的爱国学生
手持“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标语抗议
时光流淌到今天,
100年后的我们,
虽身处和平安定的时代,
也有自己的生活烦恼与时代困惑:
我们要为自己、为中国、为世界
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从百年前他们的足迹里
你也许能看到自己的答案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
——陈独秀
陈独秀
1879.10.9—1942.5.27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之一,
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
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他创办的《新青年》,发一代先声。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期间最为轰动的表现是起草并亲自散发了著名的《告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取消对日密约、罢免卖国官吏、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他创办的《新青年》成为“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重要阵地。
他一生多次入狱,监狱对他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居所,真把狱警“秀”得头皮发麻。
不仅如此,陈独秀在书法和诗词方面也是“秀”得飞起。
陈独秀草书陶诗一首
书法大师沈尹默先生就曾被陈独秀评价:“昨在刘三壁上见了你写的诗,诗很好,而字则其俗在骨。可谓诗在天上,字在地下!”
沈尹默:……
人生最有趣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
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
——李大钊
李大钊
1889.10.29—1927.4.28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他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
成为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毛泽东说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
1918年1月,29岁的李大钊出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按照当时北京大学的薪酬待遇,李大钊每月的工资是240大洋,在当时来说属于较高的。但他“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夫人赵纫兰常常为家中的生计发愁——原因是李大钊常倾家纾难,接济贫寒学生。
最后,北大校长蔡元培不得不关照会计科,每月发薪时先扣下一部分,亲手交给李夫人,免得李家“难为无米之炊”。
他去世后,家里的财产仅有1块大洋。
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蔡元培
蔡元培
1868.1.11—1940.3.5
五四运动爆发后,
蔡元培为抗议政府逮捕学生,
于5月8日提交了辞呈。
“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
清末进士出身的蔡元培,在北京做了几年官后,因为戊戌变法的牵连回到老家,一边学习西方文化,一边研究现代教育,还搞起了革命。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正式任命为北大校长。十年北大校长任期内,蔡元培共辞职七次,也因此被戏称为“辞职校长”。反复请辞,可以视为蔡元培作为文人的一种政治抗争手段,也可以看出,北大校长一职虽给蔡元培带来巨大的声誉,但也实在是沉重的责任。
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蔡元培博采众议,厉行革新,将具有浓厚官僚气息的旧北京大学,改造为一所充满生机的中国最高学府。
在教师聘任上,蔡元培的原则是:能力第一。陈独秀虽在日本留学多年,但从未取得过正式学位,蔡元培在写给教育部的函件中却直接给他“安”上了个日本东京大学的学位,使得提案顺利通过,连陈独秀自己都吓了一跳。
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熄灭,
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航行。
——鲁迅
鲁迅
1881.9.25—1936.10.19
他发现“学医救不了中国人”,
于是弃医从文,
用笔写下他的控诉与批判。
时不时皮一下的鲁迅,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有趣。陈丹青评价鲁迅:“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当同时代的文豪们还被套在灰黑长袍里的时候,30岁的鲁迅已经开始自己搭配衣服了。
V领背心修饰脸型,高腰裤显腿长,白色打底提亮肤色,渔夫开衫简约保暖,配上单手叉腰的pose,就算他只是身高一米六的短腿欧巴,时尚度也比肩男模
鲁迅不仅穿搭有一手,还是个资深设计师。自从参与设计了民国首枚国徽,鲁迅的美术水准便在文化圈里小有名气。北大校长蔡元培更是慕名邀请他设计了北大校徽,沿用至今。
他还是一位零食爱好者,对零食热爱到牙坏了也要吃的程度。
除了写作、设计,他还精通翻译、书法、木刻研究、古籍校勘,随便一项技能都可以衣食无忧,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民国“斜杠青年”。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胡适
胡适
1891.12.17—1962.2.24
“五四运动的旗手”,
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者,
一生坚持使用白话文,写白话诗。
胡适19岁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26岁的胡适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被称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也被视作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我们现在考语文不用写文言文,还要谢谢他。
1931年,胡适的月薪为600银元,加上他著作的版税、稿酬等,估算每月收入为1500银元(相当于现在4.5万元人民币,年收入达到50多万元)。胡适的住房也十分宽敞,雇有6个佣人,生活非常富裕。但胡适不注重理财,长期没有积蓄。
“我不能再这样堕落下去了!”
“打牌真好玩。”
(“真香”典范!)
抗战爆发后,胡适的生活开始拮据起来。到了晚年,他经常告诫身边的人:“年轻时,要注意多留点积蓄。”
人生只有一生一死,
要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邓中夏
邓中夏
1894.10.5—1933.9.21
1919年5月4日,邓中夏与北大同学一起,
参加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1920年5月18日,邓中夏和老朋友毛泽东
在长沙商量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
1923年10月,邓中夏参与创办了共青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
1933年5月15日,邓中夏被法国租界巡捕逮捕,后被一同被捕的叛徒出卖而暴露了身份。在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种种酷刑时,他始终坚定:“我邓中夏化成灰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牺牲时,年仅39岁。
邓中夏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坚持学习,阅读一本借来的通史。一次审讯过后,他预感到时日无多了,便抓紧时间读完那本通史。
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
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叶圣陶
叶圣陶
1894.10.28—1988.2.16
1919年,叶圣陶加入北京大学的新潮社,
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
在五四运动中,叶圣陶对广大青年学生呼吁:“在现代中国做一个人,决不可放弃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每一个机会。”作为教育家的叶圣陶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
他提醒我们,因为应付考试而待在学校没有意义。读书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合格的“主人翁”。有礼貌、有担当、有知识、有技术傍身才是首要。身体倍儿棒,做自己所在领域的“专业大佬”才是王道。
青年们尽可以张开眼睛,
用自己的判断力以决定自己的前途。
——恽代英
恽代英
1895.8.12—1931.4.29
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
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
创办和主编了《中国青年》,
培养和影响了无数青年。
恽代英在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百年前的年轻人也有各种苦恼。有的青年不满当时社会现实而烦闷忧愤,有的青年为封建包办婚姻而苦恼伤心,有的青年学生为毕业即失业而惆怅茫然。
恽代英以天逸、但一、但、毅、子怡、雅宜、F.M等笔名,代英的真名,及记者、编者的名义,在《中国青年》杂志上撰写了200多篇文章,循循善诱地教育青年正确对待恋爱、婚姻、学习、工作、读书等切身问题。
我以为办事不必多说,多说有碍办事,
一切以事实证明可也。
——傅斯年
傅斯年
1896.3.26—1950.12.20
曾代理北大校长,一生从事教育事业,
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
被推举为五四游行的总指挥。
傅斯年自幼出口成章,下笔成文,191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文科)。他的国学底子非常扎实,是一个老师讲错了他立刻就会引经据典怼回去的学生,不少北大教授都怕他。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期间,傅斯年在《新青年》《新潮》杂志上,运用政治、经济、文学、历史、语言学等各种知识,用学霸特有的方式发声。
就连恃才傲物的才子黄侃都喜欢傅斯年,还想让他继承自己的衣钵。但傅斯年表示拒绝,因为他崇拜的是黄侃的“死对头”胡适。
一个强者要有三个基本条件:
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和
不可征服的精神。
——罗家伦
罗家伦
1897.12.21—1969.12.25
罗家伦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
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五四运动这个名词就是由他提出,
一直沿用至今。
这是一位考大学时作文得了满分,但数学考了零分的偏科学生。但因为胡适特别看好他,所以21岁的罗家伦被北大“破格录取”了。
1919年,他在陈独秀、胡适的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
或许是因为自己得益于“破格录取”,1928年,罗家伦以北伐少将的身份做了清华大学校长后,也“破格录取”了不少后来的大师级人物。
我不怕人家责备、归罪,
我倒怕人家“钦佩”。
——瞿秋白
瞿秋白
1899.1.29—1935.6.18
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
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瞿秋白的杂文锐利而有才气,俄语水平更是数一数二,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和政治著作,在书法、篆刻、京剧、绘画、古玩上都很内行。
在瞿秋白身上,有多个“第一”。他是中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他是中国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风采的第一人。1925年6月4日,瞿秋白在上海创办了《热血日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日报,作为主要撰稿人,他是系统地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
他还是中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
在他翻译之前,《国际歌》有三种译文,但都不准确,也没法唱。据说,翻译的时候,瞿秋白一边弹奏风琴,一边吟唱译词。比如“国际(International)”一词,在歌中有八拍,瞿秋白反复推敲后,把它音译成“英特纳雄耐尔”,这种译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
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闻一多
闻一多
1899.11.24—1946.7.15
五四运动爆发时,
20岁的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
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他也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之一。
闻一多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他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闻一多与妻子是包办婚姻(从小定的“娃娃亲”)。虽然最初对被迫结婚有抵触,但婚后的闻一多支持妻子上学,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而妻子高孝贞也好学体贴,在闻一多的熏陶下,迅速成长为丈夫事业的积极支持者。二人互相扶持,成就了一段佳话。
闻一多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时,和当时青岛大学的另外七位教授,号称“酒中八仙”。他们三日一小聚,五日一大聚,30斤一坛的花雕酒,顷刻就能喝完。有一次胡适路过青岛,被邀请入席,看到“八仙”划拳豪饮,吓得面如土灰,急忙把夫人江冬秀为其专门打造的刻有“戒酒”二字的戒指戴上,要求免战。
重新认识了这群青年代表后
作为当代青年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如果让你穿越到1919年,
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做什么样的人?……
- 上一篇:阅读口号-阅读,是最好的遇见
- 下一篇:月亮的形容词-科普:超级月亮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