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宋入元,文学体裁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生活在宋元之际的词人,他们联袂奉献出了宋词的最强余音,如蒋捷、张炎、周密、陈恕可等,他们填成的词作有另一番境界。
生活在宋元之际的词人中,王沂孙是不得不提的一位。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南宋末年。元世祖至元年间,王沂孙曾在庆元路(今属浙江)做过短时期的学正(地方学校的学官)。
在宋末元初的词人中﹐王沂孙是一位有显著艺术个性的词人。他的词多是对景物的描写,在赞咏景物的同时会抒发自己深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显得含蓄深婉。他会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去点染景物的美,他笔下的景物具有唯美的意境,因而他描写的景物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要体会他词作中景物的美感和美的享受,以及词人带着怎样的感情写出这样唯美的意境,只有走进他的词作去感受。
王沂孙绘像
对枫叶的描写:
《绮罗香·红叶》是王沂孙描写枫叶的一首词作,王沂孙笔下的枫叶是唯美的,词作的意境还在于对枫叶美感的体会上:
玉杵余丹,金刀剩彩,重染吴江孤树。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惊旧梦、绿鬓轻凋,诉新恨、绛唇微注。最堪怜,同拂新霜,绣蓉一镜晚妆妒。
千林摇落渐少,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二月残花,空误小车山路。重认取,流水荒沟,怕犹有、寄情芳语。但凄凉、秋苑斜阳,冷枝留醉舞。
枫叶
红叶就是枫叶,在词人的笔下,枫叶是清美而孤单的。词作开篇三句“玉杵余丹,金刀剩彩,重染吴江孤树”,一开始就点出新出红叶的一棵枫树,是仙人杵下余留的丹砂,是宫廷剪彩花剩下的红绡,丹砂和红绡重染了吴江的枫树。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吴江枫树在秋季红叶初上的景象。
“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写枫叶上的红色,是因为经过了几番秋暮凉雨的洗礼。而词人此处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枫叶上的几点胭脂色,已经是多次地哀怨悲啼于晚秋的凄凉。
进入深秋时节,枫树的叶子会变成逸美的红色,于是词人感慨地写出:“惊旧梦、绿鬓轻凋,诉新恨、绛唇微注。”旧梦消逝令人悲凉,绿鬓轻易地凋谢了,红叶又像点点绛唇,好像在诉说新的愁恨。这两句词人用细腻柔美的文字写出了枫叶色彩的变化,悠闲窈窕的姿态,就像空谷中的佳人,这样的意境是唯美的。
上半阙结尾三句以秋荷衬托枫叶,芙蓉就是荷花,池水在词人的笔下成为装扮用的镜子,以人拟花,一个“妒”字把荷花人格化。意思是说临镜晚妆的红荷,好像都对经霜的枫叶产生了嫉妒,这种写法烘托出枫叶颜色的鲜艳,枫叶颜色的惹人爱怜。这三句是对上阙的总结,又自然过度到下半阕。
枫叶
下半阕写在萧瑟的秋风中,唯独枫叶红艳。抛开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词人尽情地描写枫叶。于是词人写道“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意思是西风中深老的颜色,还能这样争妍斗美?
“二月残花,空误小车山路”,这是铺叙写法,词人化用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句意来写枫叶之美,也是词人对枫叶之美的体会,词人对枫叶的溢美和称扬又进一层。
“重认取,流水荒沟,怕犹有、寄情芳语”,写枫叶飘落,但仍然摇曳有情。词人仔细辨认荒沟流水中飘零的红叶,看上面是不是有像唐代宫廷仕女一样的寄托情思的芳美的诗句。词人为什么这样写呢?
因为唐宣宗时有宫廷仕女写过一首《题红叶》的诗,诗句是这样的:“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词人引用唐诗中的典故,对枫叶的怜爱之情至此更加浓烈了。
结尾三句照应“重染吴江孤树”,升华了全词凄凉的格调。“但”字是转折之笔,词人写道御沟题诗的红叶毕竟没有了,只有在斜阳照临的荒芜秋苑中,枫树的枝条上还有带着醉脸颜色的红叶,它们在萧瑟的秋风中飘摇。词人极其准确地刻画了枫叶在风中的凌乱美,而让词作平添了凄凉的意境。枫叶的飘零在词人心中是万分无可奈何的事情。
这首词上半阙极写枫叶之美,下半阕表达对枫叶的爱怜。不管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还是对枫叶形象的描写都是唯美的。全词对多种美感的认知经验,是非常值得人回味的,如红染吴江的枫叶,空谷中的佳人,二月的残花,秋苑斜阳,冷枝醉舞,是词人深入写意的唯美画境。
因为词里倾注了词人主体的情感、品格,还有词人的寄托,那是什么寄托呢?在宋元易代之际,像王沂孙这样的词人,飘零江湖,难免会有凄凉的处境,可以说这首词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枫叶
对春水的描写:
王沂孙笔下的春水,能给人以唯美的感受。他会用多种手法去点染春水的美,王沂孙咏赞春水的词作《南浦·春水》就是这样的:
柳下碧粼粼,认麹尘乍生,色嫩如染。清溜满银塘,东风细,参差縠纹初遍。别君南浦,翠眉曾照波痕浅。再来涨绿迷旧处,添却残红几片。
葡萄过雨新痕,正拍拍轻鸥,翩翩小燕。帘影蘸楼阴,芳流去,应有泪珠千点。沧浪一舸,断魂重唱蘋花怨。采香幽泾鸳鸯睡,谁道湔裙人远。
开篇三句“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写杨柳荫下,清澈碧绿的水面荡起层层鱼鳞状的波纹。所以词人会说出春水看起来像麹尘刚生出来的颜色,嫩绿带黄,似乎这水色是被染成的一样,这是词人对自然景物静态的描写,词人笔下的春水是唯美的。
麹(qū)尘,酒曲上生成的一种菌,嫩黄色,和春水的颜色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春水,可见他对眼前的一池春水有多么喜爱。
接下来三句“清溜满银塘,东风细、参差縠纹初遍”,写山上流下的清水溢满了银白色的池塘,和煦的春风吹过,整片池塘泛起层层的涟漪。这是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
这六句全面写出了池水的新春色泽和细细的波纹,然后自然引出词人的层层回忆,是什么回忆呢?那就是词人离别家园时的情景。
“别君南浦,翠眉曾照波痕浅”,词人回忆起往日在南浦离别妻子的时候,她的翠眉容貌倒映在浅浅的水波中,词人回忆的重点还是放在春水上。而下面两句“再来涨绿迷旧处,添却残红几片”,写词人如今故地重游,季节不同了,水波中也看不到妻子的倒影,只有了几片落花。这样的画境是唯美的。
妻子不在身边,只有流水落花,大好的春光都被辜负了。在词人用优美的句子对景色的描写中,无不包含着对妻子的一片思念之情。
下半阕开头三句“葡萄过雨新痕,正拍拍轻鸥,翩翩小燕”,是词人再一次展开的对春水的描写。那一池的春水境界和惹人爱怜的春水荡漾的画面,就以活泼清新的状态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词人笔下描写的美景是这样的:
春水的颜色像葡萄酒的色泽,水面的沙鸥正拍打着翅膀准备起飞,一只只低飞的燕子掠过水面,这样的画面是清新自然的,是一幅充满欢快的唯美的动态画面。
“帘影蘸楼阴,芳流去,应有泪珠千点”,小楼的倒影、包括帘影都浸蘸在这一池春水里。词人看到水中的楼帘倒影,不由得想起了落于水中的相思泪水。词人由水中倒影引出相思情节,却都句句写眼前的春水。景和情高度地融合在一起,可见词人饱含的相思之情。
接下来两句“沧浪一舸,断魂重唱蘋花怨”,写他往日在江边离别妻子,乘舟远行。是写妻子思念出行在外的丈夫,魂牵梦萦的相思和幽怨,这句是词人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景。
唐代徐夤在读了梁·柳浑的《汀洲采白蘋之什》后,写了读后感:“采尽汀蘋恨别离,鸳鸯鸂鶒总双飞。月明南浦梦初断, 花落洞庭人未归。”蘋花怨后来成为妻子思念丈夫的代名词。
“采香幽泾鸳鸯睡,谁道湔裙人远”,这句是写采蘋的幽泾边鸳鸯成双成对地在水中嬉戏,出门在外的人,有谁肯想着家中湔裙人在遥远的家乡。湔(jiān,洗涤)裙,也是点出春水的词语,六朝唐宋风俗,妇女三月三在河水中湔洗裙裳。
词人想象自他离开后,妻子在汀洲采蘋时重唱起的相思怨词。下半阕后四句都是想象中妻子对自己的相忆相怨,而且通过离情别怨来写春水。
全词只字不提春水,而句句围绕春水。词句有直接描写春水颜色的词语,如碧粼粼、麹尘、银塘、縠纹、葡萄绿;还有如翠眉照影、涨绿残红、采蘋、湔裙等也是回忆中春水的美的形象。词人回忆中的春水犹如画境一般优美,而且是处处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春水
对新月的描写:
王沂孙笔下的新月也是很有特色的,那是妩媚动人的新月,也是唯美的新月画境。词人赏月观月,因月感怀,写下了词作《眉妩·新月》: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开篇三句由“渐”字领起。词人眼中初升的新月是纤细的,如佳人一抹淡淡的眉痕,悬挂于柳梢上,月下的柳梢随风摇曳,柳梢上的眉痕依依。随着新月渐升,轻淡飘柔的月色穿流于花间,如梦幻般升腾而起的新月仿佛分破了初罩大地的幕布,这是一个唯美的月夜。
“渐新痕悬柳”
词人精细入微地刻画了初升的新月,充满新意地写出了新月的独特韵致,着意烘托一种清新轻柔的氛围。新月是如此的清新美妙,自然会让人产生亲友团聚的期盼。
“深深拜”三字写出了词人对团聚的殷切期望,却又因当年一同赏月之人未归,词人不免顿生“相逢谁在香径”的惆怅。于是这因见新月而生的欣喜和殷切的团聚期望,一瞬间蒙上了淡淡的哀愁,新月也染上了凄清的色彩,这是全词的转折,是词人情感的转变。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在词人看来,这纤纤新月就像是尚未画好的美人蛾眉。词人由此而联想到这是月中的嫦娥仙子黯然伤离、慵懒梳妆的缘故,因而词人笔下的新月有了唯美的意境。
词人在拟人化了的象征意象中既概括了新月的形色特征,又由月及人,托出委婉曲折的情愫。
上半阕后三句写夜空浩渺,秋气清寒,天如帘幕,如银钩的新月高挂宝帘。高远的夜空越发衬出新月的纤小。这三句中,秋空的冷,新月的小,是点睛之笔,这让词人对新月产生的怜爱之情,词人独自置身于夜空新月下,月色下的词人形象与夜空中纤小的新月相对,这让词作具有了一种幽渺的意蕴。
下半阙写词人因月感怀,由赏月观月而引起的感慨。“千古盈亏休问”总写月亮盈亏与世事往复的变化规律。“千古”二字雄浑有力,语意苍凉激楚,词人生活的时代,正是宋元易代之际。他由此而回观历史上一切英雄业绩、沧桑之变,自然充满了生命短暂、世事无常、兴亡盛衰不容人问的悲哀。
“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词人借用“玉斧修月”的典故,表现出极为沉痛的回天无力、复国无望的哀叹。词人所表达的感情之所以如此悲怆,就是因为它表达了词人无法把握支配世事变化规律的惶惑和悲哀。
这不光是词人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也是人类所共有的,因而词人所表达出的感情能引起人内心的共鸣。
“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两宋皇帝都有在宫廷后池赏月的习俗,词句总括历代宋朝皇帝在池边赏月的盛事清景。下半阙开始至此处,词人两次用典,将今昔盛衰倾注于笔端,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出今时物是人非、无尽凄凉的情景。
“故山夜永”,是词人以实写虚的手法。既由“夜永”托出残月黯淡之景,又象征宋元易代的悲哀,就像这漫漫长夜一样,永久无尽地煎熬着像词人一样的南宋遗民的心灵。南宋灭亡的哀伤是这些遗民词人普遍的心理写照。
“窥户端正”句义照应上句“团圆意”。宋元易代使词人设想到他日月圆之时“还老尽,桂花影”的情景。桂花影在此处指大地上的月光。月亮盈仄是有规律的,而大地山河不能恢复往日的清影。词人对故国的缠绵思念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全词以作者赏月观月的体验牵引出对往昔的追忆,词人因新月初升,产生了今昔纵横的情感和意识流。词人把新月的不同情态,以及与月亮相关的典故人情,作为寄寓和变化的外在形体,从而使词人起伏曲折的情感,得到有形的载体。可以说,这首词作中唯美的新月形象是词人情感寄寓的载体。
总结:
人与自然是永恒的话题,自然景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注入到自然景物中,这样一来,自然景物会随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这种享受来自于旅行时车窗外的风景,欢会中的乐山乐水,恋爱中的花前月下,也来自于离别时长亭古道、驿站青柳,孤独中的一轮明月,相思中的一池春水。
因此咏物中常常以回忆中印象最深的生活情思相衬映,才能写出自然景物的美的形象。这样带着感情写出的自然景物才会深入人心,才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
而王沂孙的词作恰恰具有这样的特点:他用细致入微的视角透视景物的美,他用细腻的情感描写景物,他描写的景物和画面是唯美的,他将深深的情感寄寓在景物中,因此他的词作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本文参考资料:
《王沂孙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辞海》第六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全唐诗》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