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最精髓的部分,诗词的精炼之美我们都感同身受。想当时,一句“僧敲月下门”的典故,写尽了苦吟派诗人炼字的极致,也带给我们更精彩的诗歌。
僧敲月下门
说来也就是简单。比如一首简单的五绝,虽然简简单单,且只有20个字,但是所概括的内容,却无比丰富,此所谓意境高远,余味悠长。这种意境的塑造,无论是任何别的语言,还是任何别的文学形式,都是无法达到的。
比如下面这首简单的五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题目是《寻隐者不遇》,诗人乃是唐代的贾岛。
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思太简单了,就是写了诗人欲拜访一世外高人而不见,与童子对话的场景。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意思是,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意思是,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贾岛·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虽然只有20个字,蕴含的内容却很丰富,作为一首简单的抒情诗,却有环境(松下,此山,云深),有人物(童子,师),有情节(问童子,采药去),可谓包罗万象。如何把这些整合在这20个字当中?就在于诗人所用到的问答体的表现形式,而且采用的是寓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
第一句没写主语,省略了“我”。因为诗人本意表达的是“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而“松下”显然是题目中所交代的“隐者”所居住的地方;第二个省略,就是问的内容,因为第二句直接回答了,“言师采药去”,直接写出了“童子”的答语。
寻隐者不遇
第三、四句同样省略了问题的内容,诗人想问的是,既然采药,那去哪里采药了?这些问题全部省略,只剩下答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多次问答,但是诗人采用了以答句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20字。诗人的“推敲”功夫可见一斑。
松下问童子
然而,这样简单的古诗,这样简单的情节,20个字就能表达清楚的古诗词,今天无论用哪种形式,都无法重现这首诗所表达出的情感和内容了。因为在这首古诗当中,不单单是对话的描述,也不单单是精炼的语言,还在于诗篇本身所蕴含的抒情意境。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诗人拜访高人,问知他出,一般人自然是扫兴而返。然而诗人没有如此,反而是再三追问,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无论是诗人还是这个高人,都在远离世俗的山中,此中所寓意的高洁自是不言而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今天的我们,无论如何扩充这篇古诗,虽能表达出这首诗的场景,但是其中凝练的意境,却总不能很好的概括出来。这就显示出了古诗词的魅力,也显示出了今天白话文的短板。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