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许武章
文/图 许武章
时光煮酒
陈伟 - 古韵留声
宜阳位处河洛,地近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发生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英雄壮举,不但给这方热土留下了不朽的历史印记,同时也留下了诸多丰富而又宝贵的成语词汇。时值岁末闲暇,将与宜阳有关的成语辑录成篇,与读者分享。
甘棠遗爱
此成语出自《诗经·甘棠》。此诗是一首纪念、歌颂召伯德政的诗作,后逐渐成为对离任地方官的赞词。
召伯,即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姬奭,生卒年不详,是周文王姬昌的庶子,与周武王、周公旦为同辈兄弟。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今北京市),为西周诸侯燕国(北燕)的开国君主。当时,他派长子姬克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任职,继续辅佐周王室。因采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 或召伯、召公奭。
周武王死后,把江山传给了儿子周成王。成王年幼,有贤臣周公旦、召伯奭辅佐他。姬奭执政期间,勤政廉洁,民给家足,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当时,有官员要为他营建召地,供他居住,他说:“嗟!以吾一身而劳百姓,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劝阻了这种行为。一日,召伯来到豪水之滨(今宜阳县香鹿山镇甘棠村),在甘棠树之下搭起茅棚,听讼断狱,处理政事,解决老百姓生活中的难题。召伯勤政、亲民、清正、廉洁的道德风范,深深地感动了百姓,他们耕田养蚕,努力生产,年谷获得了丰收,家家丰衣足食。在他逝后,百姓思其德政,怀念棠梨树而不忍砍伐,并将此事编成歌谣来传颂,其歌谣被《诗经》录入,篇名《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其意为:甘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砍伐,召伯曾经树下住。甘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损毁,召伯曾经树下歇。甘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拔枝,召伯曾经树下停。从《甘棠》这首民歌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召伯作为一名国家官员,在基层百姓中享有崇高威望,他替百姓做事,换来了百姓对他的爱戴,也给我们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成语——甘棠遗爱。
为了纪念召伯,人们将召伯曾经居住过的甘棠树的地方,叫做甘棠村。并在东魏天平四年(537年),将宜阳县东部地区从宜阳县中划出,独立成县,命曰甘棠县。到了清代雍正二年,河南府知府张汉,在知县郭朝鼎的陪同下,巡行宜阳,凭吊甘棠,手书“召伯听政处”五个大字,树碑豪水之滨。“棠荫清秋”也被列入为明清时期宜阳八景,受到世代传颂。
曾参杀人
出自《战国策·秦策二》: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二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这则成语比喻流言可畏。
秦武王三年(前308年),武王对甘茂说:“寡人有个心愿想乘着垂帷挂幔的车子,通过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即使死去也算心满意足了。”甘茂心领神会,便说:“请允许我到魏国,与魏国相约攻打韩国,并请让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秦武王应许了甘茂的请求。甘茂到魏国后,就对向寿说:“您回去,把出使的情况报告给武王说‘魏国听从我的主张了,但我希望大王先不要攻打韩国’。事情成功了,全算作您的功劳。”向寿回到秦国,把甘茂的话报告给秦武王,秦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抵达息壤,秦武王问他先不攻打韩国是什么缘故。甘茂就向秦武王讲了“曾参杀人”这个故事,意思是人言可畏,担心将来有人向秦王进谗言,秦王会摇摆不定。秦武王说:“我不听他们的,请让我跟您盟誓。”终于让甘茂带兵攻打宜阳。
息壤在彼
出自《战国策·秦策二》:与秦武王在息壤签订盟约后,甘茂“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口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此成语意在提醒别人遵守信约,不要违背誓言。
战国时,秦国的秦武王和名将甘茂在息壤(秦国的一个邑名)缔结了一个盟约,君臣戮力攻打韩国。甘茂包围了韩国的宜阳城(今宜阳县韩城镇城角村一带),攻五个月而不克,背后谣言四起。秦武王果然听信谗言,认为攻打宜阳是一个陷阱,怀疑甘茂别有用心。意欲召回甘茂,打算撤军。甘茂知道秦王灰心了,要背约罢兵,他不作任何辩解,只回报一句:“息壤在彼”。提醒秦王,不要忘了在息壤所签订的盟约。秦王大悟,遂增派援军。甘茂发动猛烈攻势,终于攻陷了宜阳。
时绌举赢
出自《史记·韩世家》:“往年秦拔宜阳,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益奢,此谓时绌举赢。”比喻在困难的时候而做奢侈的事情。
福不重至,祸必重来
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权谋》:“往年秦拔宜阳,明年大旱,民饥。不以此时恤民之急也,而顾反益奢。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也。”意为福不会接连而来,祸灾却会接踵而至。
积甲山齐
也叫“积甲如山”。出自《后汉书·刘盆子传》:“樊崇乃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积兵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其意为兵甲堆积如山。极言其多。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一支农民起义军在樊崇的带领下,转战于青、徐二州,为便于与敌区分,起义军将士用赤色染眉,故名“赤眉军”。更始三年(25年),赤眉军数十万大军挥师入关,消灭了更始政权,占据了长安。却遇到关中豪强和地主富商的坚决顽抗,他们组织武装,隐藏粮食,实施坚壁清野政策,致使关中一带出现“城郭皆空,白骨蔽野”的悲惨局面,再加之关中大旱,赤眉军无法解决粮食问题,于建武二年(26年)十二月引兵近二十万向东撤退。建武三年(27年)闰正月,赤眉军行至崤底(今渑池)时,遭刘秀部将冯异伏击,被俘达八万人,其余十余万人南下宜阳。刘秀得知赤眉军向东南疾走宜阳的情况后,亲率汉军主力,也向宜阳疾进。到达宜阳后,立即进行了战略部署,严阵以待,等候赤眉军的到达。赤眉起义军在崤底失败后,正向宜阳疾走,突然在前进的路上与刘秀的大军相遇。这时粮尽力竭的起义军,自感没有可能突破刘秀以重兵布成的阵势,如勉强进行战斗,肯定会遭到无谓的伤亡,于是决定向刘秀投降。赤眉军向刘秀献出了从更始帝刘玄处获得的传国玉玺、七尺宝剑和玉璧,投降时缴械的兵器铠甲堆放在宜阳城(今宜阳韩城)西,就像熊耳山(今河南省陕县西李村乡境内,当时属宜阳地域)一样高。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出自《汉书·冯异传》:“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
建武元年(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建武二年(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宜阳(今河南韩城镇东关村东)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今河南灵宝)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陂(现今宜阳三乡西北,俗名回坑)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爬上回溪阪,逃回营寨。
建武三年(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今渑池)被冯异打败,遭遇重创。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向宜阳进发。不料,在宜阳三乡一带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受降赤眉军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这次平破赤眉,将士们非常辛苦劳累,虽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却在渑池取得胜利。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获得了胜利。”
地老天荒
此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其意指经历的时间极久。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冬,刚满二十一岁的李贺,满怀希望进京迎接进士科考试。不料竟被人以避讳他的父亲“晋肃”的名讳为理由,剥夺了他的考试资格。诗人在回昌谷的途中,借酒兴创作了《致酒行》,以唐初名臣马周未第时客宿新丰而受辱自比,抒发了诗人“天荒地老无人识”的激愤之情。
雄鸡一声天下白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形容东方破晓,长夜宣告结束。指真相大白。
李贺以避讳的名义被剥夺了进士科考试资格以后,以汉代名士主父偃和唐代名士马周自比,说明他自己有经世之才,早晚会得到皇帝赏识,“雄鸡一声”,一鸣惊人,诗人自信才华必将展示天下,“天下白”的景象将是光明璀璨。
堆金积玉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嘲少年》诗:“堆金积玉夸豪毅,每揖闲人多意气”其意为金玉多得可以堆积起来。形容占有的财富极多。
黑云压城城欲摧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其意为黑云密布在城的上空,好象要把城墙压塌似的。比喻恶势力一时嚣张造成的紧张局面。
离鸾别凤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湘妃》诗:“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鸾,是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此成语比喻夫妻离散。
牛鬼蛇神
出自晚唐诗人杜牧《李贺集序》:“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其意为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虚幻怪诞。后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
烹龙炮凤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将进酒》诗:“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屏绣幕围香风。”形容菜肴极为丰盛、珍奇。
齐烟九点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其意为俯视九州,小如烟点。
双瞳剪水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唐儿歌》:“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瞳,即瞳孔,指眼睛。形容眼睛清澈明亮。
檀郎谢女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牡丹种曲》诗:“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檀郎,晋代潘岳小名檀奴,姿仪美好;谢女,晋代谢道蕴,聪慧过人,代指才女。指才貌双全的夫妇或情侣。
水佩风裳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苏小小墓》诗:“风为裳,水为佩”。其意为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本写美人的妆饰。后用以形容荷叶荷花之状貌。
天若有情天亦老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其意为天倘若有情意,也会因悲伤而衰老的。常用以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也指自然法则是坞的。
石破天惊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原指箜篌的声音高亢激昂,出人意料,造成一种难以形容的奇境。后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屈穷心不穷
出自李贺七言律诗《野歌》:“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呕心沥血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来人们常用“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李贺在他短暂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
风樯阵马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李贺诗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 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也比喻文笔遒劲。
玉楼赴召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李贺小传》:“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其意是对文人早死的婉辞。
据李商隐的《李贺小传》记述:李贺快要死的时后,忽然在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丝帛衣服的人,骑着红色的苍龙,拿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李贺。李贺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去啊。”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召你去为楼写记。天上的生活还算快乐,并不痛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所住房屋的窗子里,有烟气,袅袅向上空升腾,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
唾地成文
出自唐代冯贽的《云仙杂记·卷三》:“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形容文思敏捷。
锦囊佳句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小传》:李贺“恒从小溪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后遂以“锦囊佳句”指优美的文句。亦省作“锦囊句”。
楚腰卫鬓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洛姝真珠》诗:“市南曲陌无秋凉,楚腰卫鬓四时芳。”指细腰秀发。借指美女。
鸲鹆噪虎
出自于明初刘伯温《郁离子》一书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的名为《鸲鹆噪虎》:“女几之上,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鹊集而噪之。鸲鹆闻之,亦集而噪。鹎鶋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鸲鹆,鸲鹆无以对。鹎鶋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目的与主见,盲目地模仿他人的人,告诉人们要学会独立思考。
这则寓言故事大意是:女几山上(今宜阳县花果山),是喜鹊喜欢筑巢的地方。有一天,山林里来了一只老虎。喜鹊们见了,就成百上千只聚集在一起,放开嗓门叽叽喳喳乱叫,要把老虎赶跑。鸲鹆(八哥)们听见叫声,也纷纷聚到一处,跟着大声鸣叫。鸟儿们的叫声,惊动了过路的乌鸦。乌鸦就问喜鹊:“你们为什么这样叫呢?”喜鹊回答说:“我们想把老虎赶跑。”乌鸦又问:“老虎在地上跑,你们在天上飞,两不相干,为什么要赶跑它?”喜鹊答道:“老虎呼啸生风,容易把我们搭在树枝上的巢弄翻,所以我们要赶走它。”乌鸦觉得喜鹊说得有理。又去问鸲鹆:“你们为什么这样叫呢?”鸲鹆回答说:“我们也想把老虎赶跑。”乌鸦又问:“老虎在地上跑,你们在天上飞,而且你们的窝不像喜鹊搭在树梢上,而是穴居在树洞里。老虎跟你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们这样吵闹?”这一下,鸲鹆们面面相觑,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了。
岁次乙未腊月辑录于凤凰岭射击射箭基地
作者简介:许武章,男,生于1958年4月,1975年元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河南省宜阳县柳泉镇鱼泉村人。原工作于宜阳县卫生局,现服务于洛阳好射手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任文化研究员。近年来,校注民国7年版《宜阳县志》,全书108万字,2012年12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撰写了《挑灯话三乡》《揭秘五花寺塔》《永济桥钩沉》《宜阳玉阳宫考辨》《柏坡村名考》《古刹汉山光武庙》《一代文星照三乡——金元文宗元好问寓居三乡始末初探》《万古诗坛子美家——简述金末诗宗辛愿生平轨迹与创作历程》《与宜阳有关的成语集锦》等地方文史研究性文章,先后被《洛阳佛教》《灵山海会》《宜阳文史》《金元泰斗元好问》等多家刊物采用。撰写了《汉山文化产业园解说词》,完成了《韩诗外传注译》《鹿鸣斋墓志铭集锦注译》初稿。2016年被聘为《洛阳生活导报》专栏撰稿人,全年供稿48个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