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评论员 石迪
9 月 19 日,一组 QQ 空间截图在网络上刷屏,图中的少年网友不仅自称 " 不怕事的校园初一扛把子 ",还扬言要单挑初二初三,收保护费,捍卫荣光,言语间充斥着对暴力和权力的推崇。这种缺乏背景信息的虚张声势,不禁让人联想到那位站在 " 杰克苏 " 之巅的叶良辰。
良辰的违和感与魔性,曾勾起舆论疯狂的嘲讽和自嗨,而这位 " 不怕事的校园初一扛把子 " 的火爆,却怎么也让人笑不起来。一个庸常人跑到舆论丛林大放厥词,可以选择一笑了之;而当一个未成年的庸常人拿着刀跑过来宣泄那股嚣张跋扈的价值观,还能解读为 " 霸道总裁 "、" 不正经 " 吗?这哪是什么作业太少,分明就是深深的恶意。
在 " 扛把子 " 之前,已有太多熊孩子让社会见识了他们的野心,邵东杀师案里的三个少年,表现出来的同样是歹念与幼稚的掺杂物,他们平日言行举止里夹带的狂妄,或许还不及这位扬言 " 打遍全中国 " 的校园扛把子。显然,当 " 良辰二代 " 突然跳脱至屏幕前,谁都得捏一把冷汗。须得承认,少不更事与野蛮武断一点都不矛盾,恶的种子生根越早,发芽就越快。
研究经验表明,青少年的行为失范总是归于复杂的周遭成长环境,像报复性的反击一般,社会局部的落后滋养了少数的失落的下一代,最终他们以个体沉沦的方式对整个社会秩序进行了敲打和鞭笞。随着青少年暴力低龄化渐成趋势,重复发生的随机犯罪事件统统指向大数法则的演绎。在历史齿轮上," 扛把子 " 有不胜枚举的前车之鉴,他的出现像极了一种必然规律,一个终将到来且不断迭代的恶意。只可惜,回过头来看,究竟谁才是施害的始作俑者,却暂时得不到明确定论。
只能断言," 扛把子 " 和当初的良辰一样,都有将虚构世界导入现实世界的习惯,都产生了意识上的身份错乱,而前者在颟顸武夫的路上显然走得更远,倘若放纵这种有意识的冒犯和骄奢,他终有一天会切实啃噬到社会的痛处。
譬如,已有不少声音指出," 扛把子 " 的背后存在借势营销的勾当,未成年人的沉沦不再是孤立的社会教育问题,藉由他们的口吻博眼球露下线,让青少年的恶意成为一种牟利工具,通过欲望驱使欲望,这样的卑劣手法虽不杀人,但可谓诛心至极。
叶良辰的浮夸早已归于虚无,而 " 扛把子 " 的霸道也终将被遗忘,只是,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兴力量对旧的建筑进行冲击,以前的笑点很可能成为以后的痛点,尤其是作为一股恶势力,其最可怕之处就在于,人们永远也不知道哪一种才是最终状态。
- 上一篇:叶子歌词-李叔同的《送别》歌,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此情谁与说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