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张海迪《绝顶》
张海迪:不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
文/本刊记者 韩冬伊
2019年7月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发布会上,人们又见到了张海迪。作为国务院残工委副主任、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介绍白皮书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她面带微笑,娓娓道来,向人们介绍中国残疾人事业成为综合性社会事业的发展历程。
“我今年64岁了,见证了新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一些变化。”张海迪5岁残疾,那时她渴望上学,母亲曾背着她去过很多学校,但是学校的回答都是不招收“残废”的孩子。张海迪说,那时候很多像她一样的残疾孩子都没有进过学校,50多年前残疾人曾被叫作“残废人”。
从青年楷模、国家一级作家、全国政协常委,到国务院残工委副主任、中国残联主席、康复国际主席,时代偶像张海迪已常青三十多年。如今,她脸上依然带着青春的热情,充满自信。
这个名字的意蕴是丰沛而日新的。1983年至2019年,世事迭新,如浩渺沧海,张海迪不是守岸的旁观者,也并非舟痕渐远的过客——学习、苦读、写作,古道热肠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她仍在劲帆之上,任流年如斯,时光簌簌。
初见
“在人民大会堂,人们认识了轮椅上的我,长发飘飘的我。”——张海迪《生命的追问》
1983年3月11日,共青团中央邀请“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到人民大会堂作报告。
“在人民大会堂,我的面前是一束束的鲜花。我的耳畔是雷鸣般的掌声。我的身边是热情的人们,中国人、外国人,记者、作家、诗人。”(张海迪《生命的追问》)
如果我们细心地回溯那个初春下午,便可轻易与那日座中听者共情,甚至频频盈泪。28岁的海迪,与既定模板中的青年榜样似有不同——黑框眼镜、冷色高领毛衣、薄呢格纹外套,长发未束、发尾卷旋,在红围巾上洒出熙熙弧纹。然而,这个“喜爱列宾油画里长卷发”的浪漫海迪,却坚韧如斯。她5岁时就瘫痪了,靠自学完成了小学到中学的课程。15岁时,她随父母下放到山东聊城的农村,她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识字,自学医学知识,为乡亲无偿治病一万多人次;后来,张海迪自学了英、日、德等外语。
少年人最爱强叹闲愁,身负病痛的张海迪却言笑殷润,报告间,她唱了一首八十年代初脍炙人口的金曲——“生活呀生活/多么可爱/像春天的蓓蕾芬芳多彩”(《青春多美好》)——毫无妄自菲薄,或自艾自怜。
自强、求知、热心,这正是1983年的张海迪“初印象”。
1981年,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散见报端;1983年3月下旬至4月底,根据党中央要求,团中央与山东省委各派成员,针对张海迪这位青年典型,组成15人的“宣传调查小组”;1983年3月7日,团中央召开“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命名表彰大会,号召全国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向张海迪学习;同年3月11日,共青团中央邀请张海迪到人民大会堂作报告;同年5月9日,党中央批复了共青团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进一步开展学习宣传张海迪活动的报告》,当月11日又公布了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学习张海迪的题词。张海迪自此成为改革开放后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一位模范人物。
《中国青年》杂志先后刊发《路,在轮椅姑娘脚下延伸》(1983年第3期)《同辈人呵,请你回答》(1983年第5期)《海迪精神,催人奋起》(1983年第7期)等报道文章。根据海迪日记编撰的《闪光的生活道路》和《张海迪书信日记选》经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印数超过500万册,是继《雷锋日记》后同类书籍中发行量最高的。
求知
“学习就是快乐,我喜欢从不会到慢慢学会的过程,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张海迪《我的德国笔记》
张海迪的故事中,“求知”无疑是关键词。从1983年的《中国青年》杂志中,我们可以窥得这位青年偶像进入读者视野的时刻:
“论学历,她没有进过一天校门;论身体,她是高位截瘫的病人,先后做过四次大手术,身体的三分之二失去了知觉和功能。面对这样的条件,她却以不息的热情,追求当代青年应有的理想、知识和充实的人生。”(1983年3期,《路,在轮椅姑娘脚下延伸》)
幼时自学不怠,张海迪回忆说,“我没有玩具,家里也没有收音机,只有一只马蹄表咔嗒咔嗒地走着,不慌不忙……当时真的是如饥似渴地想学习,想读书。一边猜,一边读,想知道书里的故事”;在吉林大学攻读哲学硕士,为了完成课业,“认真思考每个问题,导师指导要读的书,一点点地啃,论文更是一遍遍地写作。大学骨干课程的考试、研究生院的考试、论文答辩都如期完成。临考之前,累得眼都花了……我不是为学位而学习,而是希望通过学习哲学,探寻人生的意义。”
求知,不仅关乎视野与自省。对于张海迪而言,“探索未知的领域,始终是我们永不疲倦的目标之一,也是认识自然、认识自己的有力手段”(张海迪《生命的追问》)。如今,奔忙于残疾人事业的张海迪,依旧笃信知识与教育的力量——对残疾人而言,求知便是一种远行、一帆舟楫。
2019年6月,由山东省主办,中国残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共同建设的康复大学落地青岛,这一设想由张海迪于2014年提出,近日终成现实。揭牌仪式后,张海迪说:“在学习、就业、教育等方面,我们一定要用新的理念、更好的科技手段来发展这所大学,建造这所大学…….必须以高尚的人文情怀建设好康复大学,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组建优秀团队,把康复大学建设成为一所以研究为基础、应用为导向的新型大学。”
张海迪特别重视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问题,她童年因为残疾没有进过学校,但今天,她要帮助更多的残疾孩子接受教育,她记得“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也希望知识改变残疾人的命运。2019年8月27日,张海迪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八次常委会专题会议上的发言依旧与“特殊教育”相关:“在我国8500万残疾人口中,有108.7万残疾儿童少年。由于行动、视觉、听力以及智力等障碍,一些孩子不能正常接受教育,或者不能进入普通学校就读。这就需要特殊教育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受教育的权利。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挖掘他们的潜能,增长知识,维护他们和家庭的尊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更好地融合社会打下基础。”
教育与求知,对于残疾人而言,不仅意味着智识的疆界,亦关乎身心与生命、尊严与价值。正如海迪日记中的句子,因为渴求知识,才不会成为“沸腾生活的旁观者”。张海迪在知识的探寻中,也获得了知识并成了能为社会服务的人。2013年和2015年,她分别获得了英国约克大学和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
追寻
“我是一只白色的鸟,不知天有多高,云儿往哪里飘。
我是一只寻梦的鸟,不管路有多长,也要去寻找,
无论是风雨还是雪雾,都遮不住我的眼睛,
即使翅膀断了,心儿依然飞得更高,
我要飞,我要飞,我要向着北斗,
我要飞,我要飞,我要向着太阳,
我要飞,我要飞,我要向着未来,
我要飞,我要飞,我要向着永远……”
——张海迪,给2018平昌冬残奥会闭幕式8分钟演出的歌
2008年11月12日,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张海迪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大会结束后,面对媒体邀约和朋友的祝福,张海迪选择暂时沉默。作为专职作家的日子已是寥寥,入夜,她又坐回灯隅桌畔,修改散文集《我的德国笔记》。
几天后,张海迪撰文道尽感慨:“我知道这是信任,是一个重托。在当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的那一时刻,我有很多感慨。多年来,我曾拒绝担任一些职务,因为我选择了文学的道路,我希望坚定地走下去……现在,我从一个作家成为残疾人工作者,在新的岗位,开始新的学习……今后,我将以不同的方式继续为社会服务。少女时代我曾说,活着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今我的理想实现了。”
自此,张海迪全心为残疾人事业奔劳,至今已经11年。她曾说:“残疾带给人的痛苦也许远远超过其他困境带给人的痛苦,我想,残疾人甘愿忍受痛苦,展示自己生命力量的欲望,或许是健全人所难以想象的。活着就要创造,就要探索,即使肢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绝不停止迸发。这就是生命,这也是许多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里还没有表现出来的生命的美丽。”
事实上,自八十年代后期直至二十一世纪,淡出公众视野的20年间,张海迪的追寻依旧热切。
张海迪曾是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创作室主任,她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我的德国笔记》《生命的追问》《美丽的英语》;译著《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达尔文的蚯蚓》等200万字。曾获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长篇小说一等奖、第四届全国外国文学优秀图书奖等。张海迪已经连任五届全国政协委员,20多年来,她为推动残疾人事业提出很多提案: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人驾驶汽车、重度残疾人托养等,一些提案已经实现,今天无障碍设施已经遍布全国城市甚至一些乡镇;今天已经有27.9万残疾人考取了驾驶执照。
她的追寻是一种热望,“追求,如醉如痴的,近乎疯狂的追求,这就是我们的海迪,这就是我们的青年海迪之所以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青年,就因为亿万个伙伴在她的追求当中看见了自己的影子。追求最新的知识,追求人生的真谛,他们自己也有着一模一样的渴望…….她绝不是个四平八稳、老气横秋的落伍者。海迪以青年人特有的朝气与魅力活跃在生活舞台上。这魅力的最突出的标志,正是那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同辈人呵,请你回答》)
同时,她的“高频词”又有“清醒”“主见”与“宠辱不惊”。八十年代,拒绝“荣誉大学生”称号与组织安排职务的张海迪在访谈中说:“我希望靠自己的努力,这样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对于“爆红”又“淡出”的过往,她说:“当你突然面对那么多的闪光灯、掌声,调整自己最重要,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要始终像一泓碧水,那么蓝,那么深,我要沉到心底的海之中,心底的海是深蓝的,不管外面有多大的风浪,总有一天,当我再一次浮出海面的时候,我会看见崭新的太阳,也让大家看到崭新的我。”就这样,她最终出版了《海迪自选集》6卷本。
这个夏末,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在天津举办,张海迪会见亚洲残奥委员会主席马吉德·拉什德一行时说:“残奥会展示了新时代残疾人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2015年,她曾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委员会副主席的身份,代表北京在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做了陈述:“残奥运动员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全世界”——这也恰是她的生活写照。
“勇气予人激励”,一如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中的登攀故事:“人类一次次向巅峰攀登意味着什么?这种原始的,夹杂着使命感的冲动,促使他们总是不断地告别亲人,义无反顾地奔向不可预知的地带……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近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宣部、中组部等开展了“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经各地区各部门遴选推荐、群众网上投票、组委会集中审议等程序,产生了300名“最美奋斗者”,张海迪名列其中。我们看到,奋斗者的攀登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