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公元172一217年),字子敬,临准东城(今安徽定远)人。初率部与周瑜投江东,为孙权所依重。赤壁之战中,与周瑜联刘抗曹,大败曹操。周瑜死后,鲁肃为奋武校尉,代其掌管军事。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所占篇幅不多,罗贯中以不多的笔墨将鲁肃刻画成了一位平庸之辈。
《三国演义》第42回写曹操大军压境,鲁肃奉命往荆州为刘表吊丧,第一次和诸葛亮见面。时逢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吴抗曹,鲁肃一再告诚诸葛亮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以免动摇孙权的抗曹决心。鲁肃这样的行为对于诸葛亮来说是没必要的。
《三国演义》第43回、第44回诸葛亮“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之时,是孙刘联合抗曹联盟形成中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此间,诸葛亮的智慧、才能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而鲁肃,虽然他也力主抗曹,但表现却不多,更多的是在孙权、周瑜、诸葛亮之间斡旋,劝周瑜别杀诸葛亮,显然只是一种陪衬力量。随后的“草船借箭”,他在为诸葛亮做准备工作;“借东风”,他在南屏山帮诸葛亮相度地势,以赤土筑坛,纯粹是老实人为聪明人做死“活路”。
历史上的鲁肃确实是如此平庸无能吗?其实不然,历史上的鲁肃既是东吴名将,第一流的智囊,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少有的英杰之一,绝非平庸之辈。
据《三国志》鲁肃本传注引《吴书》记载,鲁肃身处乱世,“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很早就立下了经国济民,结束战乱的远大志向,且好交结天下豪杰,讲武习兵,又善谈论,知识渊博,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
公元200年,周瑜向孙权举荐鲁肃,说他“才宜佐时”是天下不可多得的人才。孙权想成就一番霸业,向鲁肃闻策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鲁肃密议”。鲁肃对孙权提出的意见和后来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隆中对策》极其相像,而且还有许多超过诸葛亮的地方。鲁肃的这一思想虽曾受到老资格张昭的诋毁,说他“年少粗疏”、“谦下不足”,但孙权很重视,一直奉为圭臬。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鲁肃为缔结孙刘统一战线作出了艰苦的努力。荆州刘表病死,鲁肃提议前去吊丧来打探虚实。就建议孙权,刘备是天下豪杰,联合刘备抗曹是有很大的好处的。鲁肃在荆州,适逢刘备、诸葛亮当阳大败,遂前往见刘备、诸葛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孙刘联合的主张。由此可见,鲁肃是孙刘联盟的倡导者。诸葛亮出使东吴,是在鲁肃的支持与陪同下成行的。
由于孙吴集团内部对曹操“战”、“和”分歧,孙权最初又抱观望态度。诸葛亮出使东吴,是在鲁肃的支持与陪同下成行的。而鲁肃在其中极力劝谏孙权联合蜀国抗曹,他不断的在孙权、周瑜、诸葛亮之间斡旋、调节,诸如劝导周瑜不可加害诸葛亮等。使得孙刘联盟能够顺利地实现。这些都表现了鲁肃作为卓越政治家、外交家的远见与博大胸怀。
赤壁之战后,为了联刘抗曹,鲁肃又力主将荆州南部四都“借”给刘备,认为这是“上策”。对此事,不知者以为鲁肃太糊涂,知者就会发现,这着棋对孙刘联盟巩固,共抗曹操是十分有利的。曹操是深知这一着棋厉害的,《三国志》记载说当曹操闻知这一消息后,大为震惊,“方作书,落笔于地”。鲁肃的平庸的表现完全是《三国演义》的虚构,史非尽然。
综上论说可见,罗贯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展现诸葛亮的光辉形象。民间有这样一句歇后语“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对说明以上问题,确实是很有意思的。
大家如何看待鲁肃呢?喜欢点个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