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散文家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散文家朱自清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5 05:12:23
阅读:

撰文 | 素一


9月,又是一个开学季。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当从学校的教室里传来那朗朗上口的读书声时,不禁勾起了多少人对少年时代的记忆。


没错,这段经典的课文正是来自中国著名的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春》。


除此之外,他的散文《匆匆》、《荷塘月色》,以及描写父亲的《背影》更是家喻户晓。


书香世家出才子、将相门庭无犬子

朱自清,出生在书香门第,原籍浙江绍兴。


他的祖上原本姓余,高祖余月笙在扬州做官时因为酒醉不幸坠楼身亡,他的儿子余子擎被同乡朱氏收养,于是改姓朱叫朱子擎。


朱子擎后来从扬州迁居到了苏北,生了个儿子,这个人就是朱自清的祖父朱则余。


朱则余为人刻苦谨慎,又擅长断案,在海州做了10多年的案件审理官员,他因学识丰富和处事练达,受到了当地不少百姓拥戴,人们眼中他是个非常有学问之人。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也是一个擅长读书的人,曾在徐州任“榷运局长”一职,负责管理当时徐州地方上的烟酒等买卖。


朱自清是家中的第三个儿子,但两个哥哥都不幸早夭,朱自清的出生,让家中无比欢喜,在给家人带来喜悦、受到重视的同时,他也背负了父亲、乃至祖父很大的期望。


“整饬温和”文人气质的养成

朱自清4岁时,随父亲从海州迁移到扬州的邵伯镇,6岁又迁入扬州城里。在邵伯镇上度过的2年童年时光给朱自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自清小时候,父亲为他起名自华,号秋实。


“自华”正是出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中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秋实”则出自《后汉书》,“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有始有极,爱登其质。”


两个名字,都寄托了父亲对儿子将来能学识渊博、品性高淳的殷殷期盼。


朱自清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从小聪敏好学,加之儿时曾呆过的邵伯小镇宁静优美的风景、淳朴的民风给了他丰富的想象力。


在这座拥有坚固壮观城墙、青石板马路,又拥有熙熙攘攘人群和逢年过节五彩缤纷的街道的小镇上,朱自清留下了丰富的童年记忆,也成为他后来不断创作佳作的源泉。


在朱自清年近50岁时,曾写文《我是扬州人》,文中回忆了儿时呆过的地方和宁静的心境:


“我就生在海州,四岁的时候先父又到邵伯镇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在邵伯住了差不多两年,是住在万寿宫里。万寿宫的院子很大,很静:门口就是运河。河坎很高,我常向河里扔瓦片玩儿...”


因为父亲苦心经营,朱自清小时候,家中为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但同时父亲也在学业上对他要求甚是严格。


朱自清开始读书后,科举刚废,新学兴起,父亲对新式教学十分担心,于是把朱自清送到乡里举人家里学习诗词、古文。


每天放学回来,晚饭时,父亲都亲自过问儿子的学习,读着朱自清在先生处所写的文章,父亲的情绪随着先生的评价而阴晴不定。先生给的评价好时,父亲会开心的喝壶酒,并赏几颗下酒的花生给朱自清吃,但如果先生的评价不高,父亲就会训斥儿子,甚至是一怒之下烧掉他写的文章,有时吓得朱自清嚎啕大哭。


就是在这样严格的管教和督促之下,朱自清自小就在古诗文、国学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1912年,14岁的朱自清进入扬州中学学习,1916年中学毕业后,他成功的考入了北京大学的预科班。


包办婚姻,也能相守12年,温馨之至

在朱自清生活的那个年代,封建旧思想和西方新思想正发生激烈的碰撞,很多文人学士都排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然而朱自清却与他们不同。


14岁那年,父母为他物色了扬州名医的独生女武钟谦为妻,两人同龄,早早就订了婚。18岁,朱自清考上北大后,同年冬天父母为他们完了婚。


在家中如掌上明珠般的独生女武钟谦,生活无忧无虑,从小爱笑。她的笑声曾是父亲武威三心中的太阳,也是朱自清的最爱。


然而结婚不到1年,原本殷实富足,衣食无忧的朱家因为父亲朱鸿钧的卸任变得萧条,开始靠变卖家中旧物,典当为生。


朱自清的母亲原本也是喜欢武钟谦这个儿媳的,无奈家道中落,又因为封建的小农思想,朱自清的母亲开始排斥这个儿媳,认为是她的到来给家中带来了厄运,同时担心时日久了,儿媳当家作主爬到自己的头上,所以处处对她刁难。


武钟谦虽未读过多少书,但对朱自清这个读书人却甚是珍惜,两人婚后恩爱有加,一共养育了6个子女。她不但照顾丈夫的生活、操持家务,还诸多忍耐,坚强的周旋在家中繁琐的人情世故之中,从未叫苦埋怨。


31岁那年,武钟谦因为过度劳累,患了肺病,不治身亡。


武钟谦与朱自清,从18岁成婚到她离世,两人的婚姻持续了12年。为了生计,朱自清在外教学奔波,夫妻两人真正在一起生活的日子也不过五六年,她不仅为朱家生了6个孩子,照顾打理家务,还给了朱自清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渥创作条件,因为有妻子的付出,朱自清得以将全部心思放在了事业之上。


武钟谦离世的第三个年头,朱自清写了《给亡妇》以寄托对妻子的怀念。


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


除了孩子,你心里只有我...你在我家受了许多气,又因为我家的缘故受你家里的气,你都忍着。这全为的是我,我知道…


我们想告诉你,五个孩子都好,我们一定尽心教养他们,让他们对得起死了的母亲——你!


才华横溢,他让28岁妙龄女子,甘愿嫁给自己这个5个孩子的父亲

朱自清在妻子武钟谦离世后,一度生活的十分潦倒,因为他一心创作不懂家务,最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周围的朋友实在看不下去,包括老家的父母都劝他续弦,然而面对昏暗的时局、朱自清一心扑在工作至上,无心考虑个人幸福。


知道朱自清的倔强,好友以庆祝生日为名,在朱自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拉他到饭店,安排了相亲,而这次相亲的对象正是他后来的第二任妻子——陈竹隐。


陈竹隐从小在四川成都长大,家中也属书香门第,然而却早已没落。她是家中12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16岁时便失去了父母双亲。在亲友的帮助下,几经周折,陈竹隐从四川女师毕业后,来到了北平艺术学院读书。


陈竹隐是个很有艺术天赋的人,曾学画师从齐白石,还痴迷于昆曲,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1904年出生的陈竹隐比朱自清小6岁,两人见面之前,她对朱自清的才华就已十分倾慕,然而在了解了朱自清的背景和家庭之后,她也一度陷入困顿。


朱自清对陈竹隐这样的新式女子是一见钟情的,虽然一开始没有想过续弦,但是遇到了陈竹隐后,他的心思就不能放下,先后写了70多封情书,向她表述衷肠。


陈竹隐身边也不乏追求者,很多还是富家子弟,但是对于朱自清的才华,她更珍惜,虽然明知嫁过去,自己从一个未婚的女子将变成6个孩子的后妈,操持家务将占用她所有对艺术的追求的时间,但最终还是抵不住对有趣灵魂的向往,1932年,28岁的陈竹隐嫁给了朱自清,成为了他的第二任太太,两人婚后育有2个孩子。


陈竹隐在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这样说:


“那时我与他的感情已经很深了,像他这样一个专心做学问,又很有才华的人,应该有个人帮助他,和他在一起会和睦幸福的。而6个孩子又怎么办呢?想到6个失去母爱的孩子,多么不幸而又可怜,谁能照顾他们呢?我怎么能嫌弃这无辜的孩子们呢?于是我觉得做些牺牲是值得的。”


尽管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婚后的操持劳累,丢掉画笔、丢掉心爱昆曲的委屈,整日围着锅台转、围着孩子转、围着丈夫转的无奈,让陈竹隐这个具有新时代独立思想的女子一度感到痛苦不堪,甚至想到逃离婚姻。


朱自清也感知到了妻子的苦闷,慢慢意识到了婚姻里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他开始分担些家务,并且会经常带着妻子到外面去散散心。


因为责任,更因为爱,最终陈竹隐还是包容、接纳了这个大家庭。在抗战全面爆发后,朱自清因为工作到了昆明,为了节省开销,陈竹隐则带着一大家人去了老家成都避难,期间的一切吃穿用度全靠她一人撑起。


为此,朱自清写了一首《妇难为》来表达心中的愧疚:


妇詈翻成幼妇辞,却怜今日妇难为。米盐价逐春潮涨,奴仆星争皎月奇。长伺家公狙喜怒,剩看稚子色寒饥。闲嗔薄愬犹论罪,安得诗人是女儿。


抗战结束不久,朱自清在疾病的折磨中离世,陈竹隐则一个人,任劳任怨把家中7个子女都抚养成人。


17年相守,半路夫妻却能不离不弃,两人的婚姻后来被传为一段佳话。


“父慈子孝”背后的尖锐矛盾,展现了所处时代的宿命

朱自清的《背影》是为无数国人熟知的名篇,其笔下对老父舐犊情深的勾勒让人感动。


然而在《背影》创作的背后,却是父子之间深深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矛盾。


1917年就读于北大哲学系的朱自清,接受了新文化运动、五四精神的洗礼,对摆脱封建专制的束缚、争取人格独立的新生活有了强烈的向往。在这样的社会新思潮的感召下,朱自清也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而父亲朱鸿儒却是始终作为一家之主,持抱残守旧的观念。


朱自清大学毕业后,父亲没了收入,家道中落且债台高筑,因为有私交,于是父亲对他回乡任教的学校说,以后我儿子的工资都直接送到家中由我来支配,他本人不能领取。


父亲这种专制的封建思想,触怒了朱自清,倔强如他,朱自清直接辞去了家乡的工作,到外地任教。从此父子失和。


待时日久了,朱自清自知自己脾气不好,容易冲动,想与父亲缓和关系,而父亲却将回来见他的儿子儿媳都拒之门外,不与相见。这才有了朱自清写《背影》时的第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而朱自清《背影》中老父送站儿子的背影,正是发生在祖母亡故,父亲再娶妾室,后丢了官职的时候。


父亲对儿子的确有舐犊情深的一面,但在儿子成人赚钱养家后,他更多的是摆出了一副誓要支配儿子,控制他经济命脉的作风,这无疑让当时追求自由独立的朱自清十分厌恶。


经济的被束缚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反抗,是来自对父亲的支配控制的不满。他不满父亲封建家庭大家长的作风,更厌恶父亲被新娶的妾室挑唆,对自己百般刁难。后来朱自清告诫自己的弟弟,不要纳妾,而自己也遵守了这一点。


由此看见,朱自清父子间的矛盾,凸显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矛盾。


在反抗传统旧思想的道路上,朱自清不但站在民主战士的位置上忧国忧民,更在家庭里掀起了对封建家长的挑战。诚然,如他在《背影》中所述,对于子女爱父母这一点,他无可回避,他也深爱着自己的父亲,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他还在为父亲还债奔波,但是站在一个新青年的高度,朱自清却十分惊醒,敏感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所遭受的专横待遇,他的反抗来的有的放矢。


为人师表,诲人不倦

在朱自清离世后,友人赠送的一则挽联这样写道: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存留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1931年,朱自清在日记中记载,伦敦留学期间曾两次被噩梦惊醒。梦中他梦见自己未能继续被聘请为清华教授,理由是自己在外国文学上的功底不足,梦醒后他惊出一身冷汗。


而之所以朱自清会做这样的梦,并非是来自学校的压力,是他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


在朱自清的晚年,离世前的日记中还记录着他的读书计划,利用午休时间他要继续温故古诗文,而白天每日计划着要读2本外文著作。


早年,在北大读书期间,因为家境败落,朱自清急于担起照顾一家老小的责任,提前毕业回家教书。


一开始回到杭州教书,他带着一口扬州口音站在讲台上讲课,平时还口齿伶俐,一上课就着急的他,有时候讲课甚至结结巴巴。然而他上课是却从不间断,生怕耽误了学生一分一秒的时间,经常因为紧张、急躁而弄得满头大汗…


朱自清教书,从不迟到早退,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更是新颖严格。他要求学生的作业本第一页要空下来,把一个学期的作文题目依次写上,并标明所属页数,以便以后查阅。


朱自清担任清华教授时,执掌整个中文系,他还被邀请到北大兼课,课程一般安排在周六下午。因为周六是休息时间,而且邀请朱自清所讲课程平时就有人缺课,但听说是朱自清主讲,虽然是选修课,一度因为来听课的学生太多,课程被移到小礼堂授课,而且一个学期下来,只要是朱自清的课都座无虚席、场场爆满,可见学生们对朱自清这位国学大师的喜爱。


大抵文人分几种,有像鲁迅一样的敢做敢言,即使单枪匹马也要杀出一条血路的孤胆战士、有像张恨水一样的只关风月、靠码字赚钱、不问政事的畅销作家、也有如朱自清一般,在时代的进步潮流推动下,虽温和儒雅,对政事并不尖锐、犀利,却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了文人的风骨与刚烈。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经历了北平的物价飞涨、签署了不接受美国救济粮的抗议书,最后因胃病离世。


朱自清说: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在困顿的年月里,他执著了对文学素养、对为人师表的追求,他坚持了自己所热爱的,并将它发挥到了极致,这是他作为散文大家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无论身处怎样的困顿之中,旷达人生的从来都充满了充沛饱满的情感,在理性克制后,他眼中仍是美好。


-END


请关注【素一的人生导图】,让我们一起通过阅读、思考与写作,激发志气、增长智慧。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