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个搞笑的事情。在美国那会儿,我在一次冷餐会上,认识了一个在大公司做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的朋友。这朋友特别健谈,一顿饭说了许多他许多过的面试奇葩,包括一些不为人知的行业趣事。
他提到其中某一次,面试时遇到一个印度裔的求职者,一开始的软技巧问答都回答得不错,直到后来他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然后这印度哥们不假思索地说:我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过于完美主义,上级布置给我的任务,都要一丝不苟地完成,害怕出一点差错……
他还没说完,这位人力资源经理直接来了句:不错不错,台词背得挺流利的嘛。
后来从他口中我才知道,在美国的印度人开办了不少专门针对印度应届生找工作的培训公司,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应对美国职场,包括面试时的各种问题。
所以类似于“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他们早就应对自如,用一个看似贬低自己,实则抬高自己的所谓缺点“过于追求完美”来“完美地”应对过去。
然而,接下来这个经理又接着补充了一句:这帮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其实完美主义在我们职场一丁点都不吃香。他如果真的有完美主义这样的缺点,甚至比粗心大意、不拘小节这些缺点更令我们担忧。
当时我还有点不太理解,总觉得以我过去接受到的观念和思想,会认为完美主义总体而言,应该算是一个偏向“利大于弊“的属性吧,怎么到你这儿就这么可怕了呢?
于是我直言不讳地把这个想法告知了他,这位HR经理没有直接答复我,而是说了他自己亲历的一件事:在他刚进公司那一年,有一个叫John的常青藤毕业的应届生被招了进来,此人的能力的确很强,做任何事情都手脚麻利,干劲十足,而且领会上级的意思也特别快。感觉上无论布置什么任务,他都能做得非常不错。
然而后来他注意到了John的一个细节:他总喜欢把自己的办公桌弄得非常整洁,除了一个相框和几个文件夹之外,几乎不放任何其他东西。某次一个捧着咖啡的同事路过时,不小心溅出了一些在他桌上,John就表现得非常生气,要那个同事不要再犯这样的蠢。而这种小事情换了别人一般也就是开开玩笑就算了,所以出于HR的职业敏感,他觉得John很可能性格上有问题(事实上过度的自卫性,的确是完美主义者的特质之一)。
果然,后来某次上级交给John一个很重要并且时间很迫切的任务,到了快要交接的时候,却十分意外地发现John不仅没有顺利完成,甚至进度还差得很远很远,而且当时的John一反常态地非常暴躁……
后来大家才知道,John这次接手任务后,在进程中的某个环节遇到了困难,完成得非常痛苦,还出了许多差错,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彻底推倒重来。这样一来,原本就耽搁了时间,没想到重新做到这步时,依然困难重重。这下好了,John就像一个被绳索绊住了脚的鲁莽士兵,不顾一切地想要挣脱,但使出的全部是蛮力。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环节,竟然把这个业务高手折磨得死去活来。
接着HR经理跟我说:你看,这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典型的行为,平时你觉得他是个厉害的人物,但却不会意识到,这样的人在公司里很可能是个潜在的定时炸弹。一个人粗心马虎、不拘小节这些,都是习惯问题,可以在职业生涯早期通过训练逐步解决,但是那些完美主义过头的人,实际上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有问题,可是他们往往自己还意识不到。
他说的其实没错,完美主义者中很大一部分,都存在一个思维方式上的缺陷:看问题过分简单粗暴化,非黑即白,没有缓冲区也没有过渡环节。
并且我们得承认,很多完美主义者其实个人能力是很强的,往往是超出一个群体平均水准的。但是,这样的思维习惯会让个人能力很强的他觉得,一切都可以如他所愿般理想化,包括每一个细小的步骤,每一个微小的环节,都是如此。
可事实上呢,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现实里总是会有许多无法完美解决的事情,这时候完美主义者就会觉得无法接受,并由此产生巨大的挫败感,或是进入烦躁状态。
John就是这样,从小事上,他的确可以把自己的办公桌维护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但是当外界的某个扰动,比如同事的一次意外失手,让他的这个理想状态出现偏差时,John就会不自觉地觉得恼火。咖啡泼溅出来,清理一下就没问题了,可是大事上呢?所以当遇到自己很难解决的问题时,John就会被一次次的失败所产生的挫折感充满,依旧一味想解决所有问题,却陷入骑虎难下的境地。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过于追求完美主义,其实是一种偏向低幼化的二元向心理状态。就像小孩子总是认为世界上只有善恶两面,东西只有好坏两个属性,看到好吃的零食要么就想全部占为己有,要么就赌气一个也不要一样。
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会让完美主义者很难接受微小的人生失败,毕竟在他们看来,一切都应该是一帆风顺的。当出现挫折时,他们会产生的挫败感要比普通人强烈得多。
这样的例子其实在身边就很多,可谓俯仰皆是:下棋时,走错一步就懊恼无比吵着要悔棋,要么就心灰意冷地草草结束一盘棋认负。打个MOBA游戏,一个野怪被队友抢了或者是自己一不小心失误送了一血,就觉得这局不用继续了输定了,开始负面情绪爆炸。
这种思维方式延伸下去,就会让人变得极其狭隘,过分重视一些旁枝末节的事情,甚至产生强迫症的倾向。
比如我认识某个姑娘,就有着非常明显的完美主义者特质,据说她每次在各种正式社交场合之前,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挑选自己应该穿哪件衣服去赴约,还要仔细琢磨自己应该化怎样的妆容。反过来,如果她出门后觉得自己身上的衣服没挑对,妆没化好,就会一整天都处于焦虑和烦躁状态。
还有另外一个朋友更好笑,每次写论文之前都会用各种理由拖延症发作,迟迟不写,然后一写起来就要花费远超别人的时间。为什么?因为他每次快要写完了,都会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文中好像有哪里语言不通畅,可以修改一下,哪里用词不准确,可以换一个说法等等诸如此类……而事实上,那都是一些非常旁枝末节的问题。
这些其实都说明了,重度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具有潜在而不易察觉的弊端。那么,该如何改变这样的心态,或者说避免落入这样的状态呢?
首先,还是要从作为根基的思维方式入手,不要觉得一件事只有好和坏两个属性,更不要觉得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下做到最好,实现完美的,毕竟,只有广告词里才敢那么写。
而现实世界里,并不存在这样简单粗暴的划分,一件事情可以是“已经足够好,但还有一些方面美中不足的”,也可以是“整体上还存在上升空间的”,更可以是“需要立刻改进提升的”。这样多元化的定位,才能真正切中问题的要害,让人更看清事物的本质。
对于一个人的正常生活而言,也不存在做哪件事是“绝对成功”或者“绝对失败”的,你可能在某个环节上做得很差,但是其他环节上的出色表现,并不会让你在整个过程中一无所获。像John那样,在工作流程中的某个细节上遇到困难总是失败,完全可以寻求在此方面有经验,或是更有能力的人帮助处理解决,而不是以完美主义者的姿态,事必躬亲钻进牛角尖。
第二点,在整个计划中,不要被那些微小的细节所束缚,一旦某个细节受到干扰就全盘否定。
比方说我以前有个朋友,生完孩子之后一直对自己身材走样觉得不满意,然后某次发下宏愿,说一定要瘦身成功,计划是一周六天,每天晚上饭后7:30到9:30,去一家很有名的健身中心练瑜伽,并坚持一年。为此,她还特意买了专用的运动服和鞋子。然后仅仅过了一周,她就再也没提过这档子事。
原因很简单,如果真的想要健身锻炼,根本没必要在细节上制定得那么周全详细,追求完美。那家健身中心的确很优质,可是毕竟远啊,小区里的健身房难道就不能锻炼吗?再者,瘦身难道一定要每天做瑜伽吗?慢跑、跳绳、打打羽毛球,都有很不错的效果,而且搭配起来执行更有灵活性。至于那些时间上的安排,非得穿某某品牌的运动服运动鞋,完全就是不必要的完美主义思想在作祟。
因此,这样大而全的计划,看起来很美,实际上一个环节不能满意,往往就是彻底废弃的结局。同样的,被种种教条束缚住自身的人,总是难以真正做好一件事,或者事倍功半。
第三点,要接受缺憾,并尽快意识到自己无法面面俱到,做到完美,继而学会取舍和放弃。
我在华盛顿特区的时候,亲历过一堂当地幼儿园的情绪管理课:这堂课上有一个内容,就是老师先布置一个任务,要孩子们用一套五颜六色的积木,搭建一个很漂亮的城堡。任务并不难,老师也先行演示了好几遍,但是在小朋友们完成的过程中,老师把某个颜色的零件事先藏起来了。
当小朋友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有许多孩子当场哇哇大哭,他们觉得缺乏那个零件,自己根本无法完成这个作品。但是只有很少的几个小孩,借助其他颜色的相似零件,依然完成了这座小城堡,只是看起来没有标准样品那么齐整顺眼。然而,一个是带有缺憾的完成品,一个是一堆弃置的积木,哪个更有意义不言自明。
成年人的世界里同样不缺这样的例子,我以前认识一个小区里开包子铺的小老板,生意好到天天排长队。老板就给我说过,创业之初他发现这个小区竟然没有一家早点摊,于是立刻租了店面经营,当时找不到好的面点师傅,他就自己亲自上,连着几天琢磨了工艺流程就开张了。
虽然刚开始口感不佳,但是抢占了天时地利,经过改进和引进好师傅,很快就做大了。他坦言,如果当时他追求完美,过分考虑什么口感、发面的技巧、包子馅的搭配、店面的装潢等等细节的话,很可能来不及开张,就被别人家给挤掉了。
对于这种事情,有一句话总结得很到位:实用主义者的成功,总是在行动中完成;完美主义者的成功,永远停留在脑海里的构想。当你想得越多,顾虑得越多,越是想要做好,往往却会沦为纯粹的空想。
最后,对于完美主义的思辨,一位伟大古人早就通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词,给予了我们充满哲学的观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现实里有太多的不如意,我们无法掌控,也无法去苛求完美,能够长长久久和和美美地生活下去,就是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