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字字珠玉-琅琊奕代尽工书——王羲之尺牍赏析

字字珠玉-琅琊奕代尽工书——王羲之尺牍赏析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05 11:55:34
阅读:

文/刘慧龙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高校教师,书法副教授


何为尺牍

在纸张流行之前,文字的书写材料除了金石缯帛之外,最便利通行的是竹简和木牍。竹简一枚一行,然后用线串联,编成典册,《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册的篇幅比较长,如果要写简短的内容,不仅麻烦,而且阅读效果和视觉效果都不好,因此就用牍。


牍比简宽,宽度视内容而定,牍是单片的,它的宽度不等,但是高度大致相同,23厘米左右,为秦汉时代的一尺,因此又称为尺牍。


魏晋书家的最爱

作为书信内容的尺牍,从汉到晋,开始以木质为主,少量用缯帛,后来逐渐被纸张所取代。晋以后的书信虽然用纸,但是实质内容没有改变,所以仍然沿袭旧名,称作尺牍。


尺牍字数不多,写在一个版面上,形式完整,与只能写一行字的简相比,可以将上下左右字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提高了书法艺术的表现性。加之文体与字体相契,使尺牍书法的创作容易心手双畅。一般书法家在兼擅多种幅式时,最拿手的往往是尺牍。因此尺牍也成为汉魏六朝时期书法家最喜爱的作品形式。


据说王献之写尺牍很投入,极认真,特别强调书法的表现,写到满意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为自己叫好,并且希望收信人能好好收藏。孙过庭《书谱》云:"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王献之因为谢安不喜欢他的书法,就专门写了一封"佳书"去逞能,以为谢安一定会欣赏并且收藏的,没想到谢安竟随随便便地"题后答之",在信的空白处,就信的内容回答几句就退回来了,让王献之很郁闷。魏晋人对书法欣赏的风气和书法批评的坦诚可见一斑。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教育其子弟说:"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


魏晋南朝是尺牍书法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代表书法就是尺牍。苏东坡曾说,魏晋书法"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梁武帝也说,"字外之奇,文所不书"。有很多不可言传处只能靠意会,无可奈何。


王羲之尺牍赏析

1、《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图一)。存双钩摹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隔水有宋徽宗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诗人韦应物有诗句说:"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用的就是这件书法的典故。


这卷书作是用双钩填廓的方式,复制了三件王羲之信札。《平安帖》行书兼草书,信中提到的"修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何如帖》行书,问候对方并告知近况。《奉橘帖》行书,赠送友人橘子并附上此信。


这三帖中,除了从整幅尺牍中去玩赏其风韵外,还可细察对比每一字之遒丽。如"复"字,三帖出现四次,《平安》中"当復"之"復"为草书,《何如》帖中三个"復"字都是行书,《平安帖》运笔提按顿挫的变化较多,钩挑转折间,锋颖秀发,一些牵丝引带的草书笔法,也十分生动灵巧。结字造型、章法安排更值得玩味:"平安"一纵一横,一轻一重;"修载"端庄祥和; "来十余"转折侧媚;"近"瘦硬,与"安"相对;"存想"粗大而"明日"细小;"当、复"之纵向与横向空间;如此等等,极具变化呼应。


《何如帖》较端整,三个"復"字,三个"白"字,三个"羲之",皆无一雷同,或异其偏旁,或变其转折,都鲜活生动,结构精密,神思凝淀。


《奉橘帖》字形大小偃仰,饶富变化,"三"字如横空掠燕,笔画互有照应,"百"字起笔上扬,末画斜下挫锋,笔锋几经转折,并露出贼毫,"未"字出现两次,笔法也不尽相同。其他如"白"、"奉"等字。也是变化不一,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平安》《何如》二帖前尚有萧梁时代鉴书人徐僧权、唐怀充二人的押署。


释文如下:


《平安帖》: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修载,王羲之从兄弟琅玡人,荆州刺史廙第三子。历中书郎、鄱阳太守、给事中。帖中言及"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由此可见晋人雅集之密,啸咏风气之盛。


《何如帖》: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吃橘子也如此风雅,令人依依;橘子以"枚"呼之,煞是可爱!


2、《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


《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合裱于一卷,称为《丧乱三帖》(图二)。王羲之"丧乱三帖"帖有"延历敕定"朱文印。延历为日本桓武天王年号(公元782——805年),相当于中国唐代德宗朝,此三帖实为唐摹本,可见当时摹写后不久即流入日本。


图二 《丧乱三帖》


《丧乱三帖》是王书中的精品,笔法变化莫测,笔走龙蛇。唐太宗所云"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反直,"在此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1)《丧乱帖》:


原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复"事,今人王玉池推定先墓在洛阳,其修复之事,在永和七八年,也不排除在永和十二年桓温收复洛阳时。韩玉涛认为先墓在琅邪,修复之事,在永和十二年八月。刘涛根据此帖书风与《十七帖》距离较大,认为可能是王羲之五十岁(永和八年)左右所写。


此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韩玉涛在《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中说:请听啊:左一个"奈何"右一个"奈何"!——"奈何""奈何",不绝于耳!呼天抢地,何忧之深也!这才是右军真面。一部右军的杂帖,应当叫做《奈何集》,毫不过分。确实,他是"情种",他是"哀乐过人"的。——因此,就存世作品而言,他的哀伤,也就不会令人"咄咄"了 。


为此,祁小春先生在其著作《山阴道上》中《切莫望"词"生义》一文中曾做过深入研究,指出:吊丧告哀的语词从根本上讲是由丧礼的礼制所决定的,这也是吊丧书"……奈何"之所以成为一种定式的原因所在。这类尺牍的书式、用语几乎如出一辙,程式化倾向显著……非王羲之个人特有"情怀"。


《丧乱帖》给人的感觉使我们想起了唐太宗的评语:"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确实转侧动人,焕若神明。一赞王羲之之高妙。细观此帖笔笔有力,字字动人,生命力极强。两个"羲之",三个"顿首"四个"奈何",皆有不同。第一个"羲"的羊角头,别致;"丧乱之极"厚重;"离""痛"二字巨大,管领全篇;"痛贯心肝",胶着;"奔驰"绝美,"奔"有"嫦娥奔月"之态,窃以为奔驰汽车当以此为标志。始知"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失其端",非虚语也。


二赞唐摹水平之高超。启功先生说:"丧乱帖笔法跌宕,气势雄奇,出入顿挫,锋棱俱在。可以窥知当时所用笔毫之健。阁帖传摹诸帖中,有与此帖体势相近者,而用笔觚棱转折,则一概泯灭。昔人谓,不见唐摹,不足以言知书,信然。"


(2)《二谢帖》


《二谢帖》也是唐代摹本,与《丧乱帖》一纸。行草书,纸本墨迹。书法风格为:时草时行,间有近楷者,体势间杂。用笔的轻重缓疾富有变化,其字势尚方,颇见骨力。


释文:二谢面未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邵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二谢帖》只有五行,却其文断割,难以卒读。启功曾经撰文,证明古代摹刻前代法书,常只保留完整的字,而删去有残缺的字,造成"古代法帖中晋人书札多难句逗"的现象。徐邦达说:"在王羲之的尺牍中,经常提到'二谢',可能是谢安、谢万兄弟,虽则当时姓谢的人还有很多,但是与王氏交往最密的,总要算到安、万两人。"


此帖大小对比强烈,形成块面组合,一二行与三行中间、四行中下、五行三字,形成重笔块面。"羲之女"连笔,字最重;"谢"字竖画方向多变;"未"字竖画呈弩状,富有力感;"患者善"连带巧妙;"静"字左右错位;"所送"纵横对比强烈;如此等等,值得细读。


(3)《得示帖》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关于王羲之为什么不想接触雾气,祁小春先生在《王羲之为何"不欲触雾"》一文中做了研究。结论是:"触雾"在当时人的心目中是有害健康的,所以人们有忌禁"晨行触雾"的习俗。古人相信雾中有瘴气,喝酒可解之。喝酒服食,王羲之常为,"迟散"就是服食后等待发散之意。殊不知,雾,不能触,"五石散"也是不宜服的,因为对身体没有多大好处,尽管那个年代很是流行。


此帖章法堪称完美,行草组合,时断时连,节奏感极强。"得示"二字,为独立的行楷;"知足下"三字草书连绵;"犹"独立;"未佳""耿耿"形成字组;"吾亦劣劣"四字草书相连;"明"单字独立;"日出""乃行"字组连绵;"触雾故也"大而厚重,"故"上开下合与"雾"下部重撇形成虚实照应,以调节空间;"迟"轻细调整,成为字眼;"散"字呈松散状;"羲之顿首"草书连绵。楷书安静,行书流走,草书奔驰,时静时动,起承转合,如同一首交响乐,令人荡气回肠!


《得示帖》中还表现了手感和语感的自然协调性,比如"知足下""未佳""耿耿""吾亦劣劣"等,都是词组,书写时自然形成连绵的字组;尤其是"明,日出乃行"的断句,不是"明日,出乃行",所以书写时"明"字独立停顿,"日出"相连。语感与手感高度一致,自然相合,堪称典范。


从字形大小轻重来说,此帖以"雾"字为首领,以 "迟"字作呼应。蒋勋在《南朝岁月》中这样感受《得示帖》:


四行手帖,平淡随意,使人不相信会是习字的法帖,没有一点要传世鸣高的造作夸张,却又如此耐人把玩寻味。「触雾」两个字写得很大,尤其是「雾」,有一种浓郁化解不开的情绪,一切都茫茫然在无明蔽障中,好像讲的不只是气候,也是流浪生死的怆然心境。「迟散」的线条一变如丝弦羽音,纤细婉转悠扬,也许真的是在空中一丝一丝散去的雾,给了东晋南方文人这么委婉的心事寄托吧。


3、《姨母帖》


《姨母帖》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公元696年由唐代武则天命人双钩廓填,集于《万岁通天帖》中(图三)。作品书法风格,不类传世王羲之诸摹本。其朴厚而多隶意,殊少妍美俊逸之姿。


图三 《姨母帖》


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帖中"姨母",有人认为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卫夫人"。文中字体虽属行楷字,但书法中还留有隶书遗意,笔法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整体风格厚实凝重。《姨母帖》作为王书早期的代表作,其古意自然十分明显。所谓的古意,是指用笔、体式存有旧体笔意。所谓旧体笔意,指自秦汉(甚或更早)以来日常所写隶或草书所有随笔而出的书写习惯,少提按,多藏锋,少尖笔,多圆笔。后来的草书或楷书以保存隶书笔意为古意。这与《丧乱帖》所代表的"新体"风格迥然不同。


在这样凝重朴厚的风格主导下,两个 "羲之",三个"顿首",两个"奈何",各具情态;其中一个"奈何"偶有连属,生动自然;"摧"字起笔也有露锋尖笔,看出王羲之书法的转型端倪。


启功先生《论书绝句》之卅四:


琅琊奕代尽工书,真赝同传久不殊。


万岁通天留响拓,金轮功绩过天枢。


对武则天万岁通天时摹王氏帖给予高度评价:原摹本,纸质加腊,钩笔极细,棘刺蝇须,不足为状也。


4、《初月帖》


《初月帖》是王羲之草书作品,唐摹《万岁通天帖》丛帖第二帖(图四)。书法风格逸笔草草,自然天真,率意畅达,有晋人倜傥任诞的气息。


图四《初月帖》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至于信中"山阴羲之"一语,一般认为是王羲之的居住地,祁小春先生在《关于<初月帖>中的发信地名问题》一文中表示,同意杉村邦彦的说法,即"山阴"是发信地而非居住地。


此帖说"初月"而不说"正月",是羲之避讳祖父王正名讳之故。帖中连属以两字居多,形成数十个字组而不觉重复,令人惊叹。此外,帖中字以草书为主,仍有隶意,更添古雅色彩。


5、《远宦帖》


《远宦帖》亦称《省别帖》,为《十七帖》中尺牍(图五)。


图五 《远宦帖》


释文: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远宦帖》墨迹本(唐摹本)、刻本并存,相比之下,墨迹本更为生动,刻本比较古朴。两字相连仅有六处,墨迹本更能看出笔画用笔的使转纵横、跌宕起伏;字形结构摇摆动荡,行气十足。学笔法当看墨迹,但难度相对较大;碑刻重在结构,比较容易入手。所以对照学习方为两全之策。


6、《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忧悬帖》


《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忧悬帖》,为唐代摹本,合装一纸,作品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图六)。


图六 《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忧悬帖》


《孔侍中帖》,行草书,笔画体态丰腴,雍容厚重,多力丰筋。


原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


此帖中字,奇特者多。"九"字起笔之钩、收笔下带之钩,均出人意料;"十七日"三字古雅醇厚,"十"字横竖分割奇巧;"羲之"隐隐然有"鹅"意象;"孔"错落,"侍"左右开张 ,"中"如"十"上长下短;"信"简约而瘦长;"书"横画多,起笔、方向皆有不同,确如《书谱》之言;"数画并施,其形各异";"想"上下错位;"必至"厚重,纵横对比强烈;"知"草法方圆并用;"后问"中空大胆。


两行半字,奇趣频现。


《频有哀祸帖》,行草书。作品中轴线曲直不定、书体草行相间、点画方圆兼备,书写风格沉雄厚重,跌宕纵横。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晋人的绞转笔法在《频有哀祸帖》中表现突出,如"频"、"祸"、"悲切"、"增感"等字,可为范例。这些字迹边廓变化丰富、微妙,有块面感、体积感。邱振中先生《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中说"后来人们想用'中锋'来追蹑晋人笔法,却不知由于绞转的结果,锋端并不顺着点画走向简单地移动,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处于点画之中,时而又移至点画边廓。因此,这种笔法既不能称之为'中锋',也不能称之为'侧锋',如果强以名之,或许可称之为'复合锋'"。


字形与章法上可读之处甚多:"频"字左右远离,姿态生动,如龙凤相戏;"有"字瘦高,以补上面空白;"悲"字上下分离与"摧"字在视觉上连成一体;"催"开"切"合;"不能自"曲折连绵,妙造天然;"胜"正大开放,与上下关系形成对比;"奈何奈"紧缩为一体,厚重迟涩;"省慰"连绵舒展轻盈;"增感"二字,大而独立,有强调情绪之感。


"悲催"之美,竟也如此动人。


《忧悬帖》,行草书。


原文: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忧悬帖》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从笔法上来说,中侧并用,轻重对比,极为丰富。从字形结构来说,首字"忧"偏大而左倾;"悬、忘心、息"的四个"心"字形态各异;"故"细长而中空;"取"的右侧飞动,有翩翩起舞之势;"消"左右错位、左低右高,出人意料;"不能""忘心"旨遣"羲之"形成字组。章法上,第一行与第二行中间部分厚重,"羲之"两字突然变细,调整得及时到位;最后一行只有一个"报"字,很是大胆。


有人提出第一行有"节笔"之说,和孙过庭《书谱》中经常出现的笔法类似,笔者不敢苟同。其实,所谓出现"节笔"的地方,是在一条直线上的,那是纸的折痕造成的,《书谱》中也是一样。当然,因为折痕造成书写的跳动,和书写者及时调整形成的变化,也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当做一种经验来丰富笔法也未尝不可。但如果认为这是书写者主观故意运用的一种笔法,那就牵强附会了。


7、《大报帖》《妹至帖》


《妹至帖》为唐代根据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搨本。因其篇首的"妹至"两字而得名(图七)。


原文: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视之。[


忧之可言,似应为"忧之不可言",语义方能通顺,也符合晋人尺牍的习惯用语。


图七《妹至帖》《大报帖》


2013年1月8日早上,日本NHK电视台发布新闻,称一件王羲之的双钩摹本在日本被发现,被称为《大报帖》。 此次发现的摹本长25.7厘米,宽10.1厘米,分为3行,共24个字,这被认为是书信的一部分。根据摹本开头的文字,富田淳等人将其命名为《大报帖》。


原文: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


帖文或许不全,还有些词句值得商榷。祁小春先生认同张雷先生的看法,认为"转呈",似应为"转差",一是字形像,二是"转差"是晋人尺牍 "套语"之一,意思是好转。关于 "为尔",日本学者的解读是"为了你",祁小春先生认为是"依然如此"之意,其他帖中也有相似用法。"解日",即度日,也是晋人尺牍常用词。


如此,《大报帖》大意如下:


从大(王卲)得到消息,期(小儿延期)已经好转了,知你心情不好,当随情感自然发泄为佳。我身体依然疲惫,如此度日而已"。


此为一解,仅供参考。


2013年初,赵华先生在网上提出,《妹至帖》与《大报帖》原为一件作品,证据是除了书风相似外,两纸相连处纹理高度一致,引发人的思考与遐想。王羲之手札在后世收藏中常被切割成数行收入册页中,称为"手鉴",作为鉴定古代书迹的比较材料。此二帖也有这种可能。


此二帖的书法艺术,可谓字字珠玉,光彩照人。


用笔方圆兼备,藏露自然;比如"至""地""之可言须旦夕""大""佳"等字起笔与收笔,皆以尖锋;"情""由"之竖,"大"字之撇等起笔以圆,这是顺势藏锋之故。字形大小参差,斜正相依,"妹"、"羸"、"难"、"期转"、"也"、"感"等字皆大,"羸"、"难二字为通篇首领;"至"、"忧"、两个"之"、"可言"、"旦夕"、"知"、"吾"、"日"等字皆小,都变化丰富,自然率意。在空间上,"之可言"的细小,"也"字的拉长,"情"、"佳"字的中空等等,都使作品有喘息的余地。连笔字组有"期转"、"差也"、"不快"等,气息贯通,节奏感强。


不管两帖是否原本是一帖,都不影响字帖本身的书法价值。千年已往,字是人非,唯有书法艺术,魅力无穷。


谁能再寄锦书来

古代的读书人,求学,做官,隔山隔水,远赴他乡,尺牍往来,交流频繁。晏殊词云"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李清照词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正是写照。在大量尺牍中,不乏精品力作,但是比起晋唐时代的名迹,也有所逊色,这和整体的书法状态是一致的。宋代开始,书法艺术形式逐渐以挂轴为主,明代随着建筑的日趋宏伟,大尺幅的挂轴也随之流行,尺牍书法仍以其雅趣供人把玩。


大凡艺术作品的诞生,须有表达的冲动在先。王羲之写信札,是想和亲友通话,表达问候,告知情况,笔下一任自然。若是为了写信而写信,提笔现造文字,那定然是满纸造作失其本真。刘熙载曾说:"古人因志而有诗,后人先去作诗,却推究到诗不可以徒作,因将志入里来,已是倒作了,况无与志者乎?"赵宦光甚至说:"晋人以无意得之,唐人以有意得之,宋、元诸人有意不能得。今之书家无意求,亦不知所得者何物。"时至今日,科技发达,信息迅猛,手机一游,阅尽天下风光,键盘点击,传递信息无限。生活在信息网里的现代人,感受科技所带来的便捷之余,却缺少了对生活的认真品味。频繁的手机信息不及数日等待的信札所带来的兴奋与激动,屏幕的文字也没有手书真切而典雅。


即使是书法创作,也是以抄录古人诗词为多,为比赛造作品,为展览搞形式,其动人之处可能在于一时,久则无味。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份闲适与优雅,离我们渐行渐远。



邀您试听刘慧龙老师书法课

学习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绕不过的经典。本课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百个字,着重讲解其不同寻常之处,深入理解书圣的高妙手法,体会圣教序的艺术魅力。适合具有一定书法水平和学习行书的书法爱好者学习交流。注重提升审美水平,掌握临习方法,不仅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获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