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上石坊
曹宗堂
天下无二坊,除了兖州是庵上。
——当地民谣
庵上石坊是一座清代牌坊,它是安丘市现存的唯一一座古代牌坊。石坊位于安丘市石埠子镇(原庵上镇)庵上村,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明清时,安丘有马氏、王氏等几家地方大族。庵上村的马若拙为其嫂王氏所建的节孝坊,正是马氏家族在当地声望和地位的体现。石坊与公冶长书院、古齐长城等共同塑造着安丘古朴的历史文化性格。1992年,石坊由山东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氏,石坊纪念者
庵上石坊是众多牌坊中精美的一座,它纪念着一位王氏女子。据说,王氏是诸城北杏村王翰林的女儿。后人称她为王秀诺,意即长得美丽清秀,又孝爱至亲,信守诺言。
王氏出生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农历六月初五(1787年7月19日),父亲是一名翰林,位居官方最高知识分子之列,王氏可称得上是大家闺秀。按照清廷的官法规定,男子16岁、女子14岁时便可行嫁娶之礼。约在嘉庆六年(1801年),她14岁后,便与庵上村地主马宣基的长子马若愚定了亲。未婚夫长她3岁,生于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1784年4月20日至5月18日),时年17岁。第二年(1802年),王氏准备嫁入马家。
男方家财万贯,女方出身官宦,在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中,这是一门让人羡慕的亲事。可是,就在他们举行婚礼之日,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婚当日,因为庵上村距离北杏村有将近100里,这段不算近的路程,马家备好了车马花轿,早早发往诸城北杏村,准备迎娶新娘子入门。人车马一行披红挂彩,吹吹打打走在小路上,晴空万里,湛蓝无云。马家也早已收拾停当,张灯结彩,迎接新娘过门。
中午过后,天气突变,滚滚黑云之后,紧接着是滂沱大雨。按当地风俗,风雨交加的天气,正犯了婚礼大忌。雨越下越大,前来贺喜的嘉宾们窃窃私语,坐在中堂上的老太爷马宣基不禁皱起了眉头,心里挂念、忧虑着前去迎亲的人。
正如马老太爷所担心的,迎亲者在半路上遇到大雨,队伍被浇得七零八落,为不耽误拜堂时辰,众人冒雨疾行,在天黑之前返回马家。马老太爷认为这个未过门的儿媳妇不吉利,或许有恶鬼附身,于是终止了当天的婚礼仪式。他决定重新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于是,王氏与马若愚分房居住,两人等候婚礼再次举行。然而,马若愚经过这件突如其来的事件后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最终于嘉庆九年八月初五(1804年9月8日)去世。而王氏继续留在了马家,虽然没有拜堂成亲,但以长媳的身份精心侍奉公婆,直到嘉庆二十年十一月十一日(1815年12月11日),在马若愚去世11年后,也离开人世。
《安丘寨庄马氏支谱》记载,王氏在马家的13年里,“奉亲守志,节孝两全”,做了一个节妇,为夫家赢得了建造牌坊的资格。而建造牌坊的提议来自她的娘家,他们要求马家通过牌坊来补偿女儿13年的无私付出,以获得一种长久纪念。
对于每个家族而言,建造牌坊是件大事。家中有守节女子,仅仅是具备了建坊的基本条件,而转化为现实的牌坊还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一切都要按部就班,从长计议。首先是家族内部的意见要统一,获得家族成员的一致通过;接着由士绅、族长、地方官员等社会精英举荐到地方政府,审核通过之后,再上报礼部请求旌表,获得以皇帝名义颁发的“圣旨”牌匾。庵上石坊的建造经过了这样程序。因为王氏的父亲是一名翰林,很快得到了皇帝的恩准,建造牌坊的序幕正式拉开。
马氏家族,石坊赞助者
庵上马家是清代中晚期安丘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这样的家族一般都有家谱传世。家谱一方面反映了家族的兴旺发达,枝繁叶茂;另一方面也是对家族的追溯与家族地位的确认。庵上马家族谱,流传至今的有马氏第十二世孙马浩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所修的《安丘寨庄马氏族谱》和第十五世孙马廷实于光绪元年(1875年)所修的《安丘寨庄马氏支谱》。寨庄即距今天庵上村北2.5公里的马家寨庄村。通过查阅这两部族谱,可大致了解这个家族的基本发展情况及世祖脉络。
庵上马家的先祖马仲英,在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安丘,定居寨庄。经推断,在1403年至1407年之间,庵上马家的祖先马仲英自山西洪洞县移民山东,或许是在去往莱州府的路程中,途经庵上寨庄,遂定居此地。
此后,马家寨庄繁衍生息,支裔蔓延,家族日益壮大,与庵上石坊有关的马姓人物属于寨庄马氏十一世的第六支。十二世马宣基生于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1760年1月26日),娶妻刘氏,生于乾隆二十四年四月十五日(1759年5月11日),育有两子:马若愚与马若拙。“若愚”“若拙”这两个名字含有很深的辩证意味,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等词句。从给儿子起名上可以看出马宣基具有相当的文化修养,心境洞彻通达,这两个名字寄托了他对儿子藏智于愚、藏拙于巧处事方式的期望。确实,马宣基自小跟母亲徐氏相依为命,在传统大家族的人际关系中锻炼了他为人处世的交际能力:既要有原则,又要知变通。
马家这一支的实力在马宣基时得到了相当发展,这与马宣基的苦心经营分不开,在掌家的30年里,个人能力和家庭实力表现在“支谱”上的两件事上。一是大儿子马若愚的婚事,儿媳妇是诸城北杏村王翰林家的女儿,作为一个地方家族,与政府官员诗书之家结为亲家,这是一种家族光荣,更是一种实力象征。通常来说,一般家庭只能在小范围内择亲,只有实力雄厚的大户人家才能跨地域联姻,这表明了马宣基在安丘市南部地区具有较大的活动范围与活动能力。二是他为自己的母亲徐氏修建了一座贞节牌坊,这其中有对已去世的母亲的纪念,表彰她含辛茹苦地奉亲守节,为支撑家庭的运转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在现实层面上,建造牌坊是一种实力象征。此外,马宣基与刘氏的年寿较长,前者卒于嘉庆十五年九月十五日(1810年10月13日),享年52岁,后者卒于嘉庆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1813年4月27日),享年55岁。建造牌坊这样的大工程,需要在时间上具有持久的连续性,主持者没有足够长的寿命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马若拙为嫂子王氏建造贞节牌坊的过程中。
马宣基苦心经营的基业,在马若拙这里发扬光大。马宣基只娶了一位妻子,马若拙要了五位;同样,马宣基有两个儿子,马若拙有五个。从这不断地娶妻生子历程中,能够看出马若拙家庭实力的增强,毕竟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娶得起这么多的妻室,养得起这么多的人口,子孙满堂又成为家庭绵延、富贵幸福的象征。
马若拙活了62岁,死于道光二十九年九月十六日(1849年10月31日)。他必定是一个相当能干的人,使家庭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闻名于十里八乡。在他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最让他得意的是为嫂子王氏建造了一座贞节牌坊——庵上石坊。
建造牌坊是一项综合工程,它是对建造者社会活动能力与家族财产实力的考验,马若拙正是这项工程的最佳人选。27岁时(1815年),他的嫂子王氏守节11年后在十一月十一日去世,此时他正值年轻力壮,精力充沛,建造石牌坊使他的能力有了用武之地。于是,马若拙四处走动,疏通上下关系,宴请工匠,开始了建造牌坊的漫长过程。
李氏兄弟,石坊建造者
建造牌坊的工程开始后,马若拙便在各地张榜招募工匠。因有圣旨在上,生怕建不好而犯欺君之罪,庵上本地的石匠没有人敢接手此事。最后,自扬州远道而来的李克勤、李克俭兄弟带领八位徒弟揭了榜。
关于李氏兄弟接受马家建造牌坊一事,在主动性上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马家主动邀请了李氏兄弟,因为在建造庵上石坊之前,李氏兄弟已经建过一座牌坊,位于庵上东南三公里的楼子村。楼子石坊虽然比较小,但雕刻工艺非常精美,马家正是看中了楼子石坊的建造技艺,才决定邀请李氏兄弟来建造庵上石坊。另一种说法,说李克勤、李克俭兄弟主动到马家来揽活,为了赢得马家信赖,便亮出了自己拿手绝活:一件用整块石头雕刻的算盘,算珠可以拨得嘎嘎作响;一个石鸟笼,里面一只石刻的画眉鸟能迎风啾啾鸣唱。据说还有第三件作品,一块石头雕成的一套石环,环环相扣,拿在手里叮咚作响。
无论这些传说如何,从现存的庵上石坊来看,李克勤、李克俭的雕刻技艺称得上是巧妙绝伦。李氏兄弟的名字“克勤”“克俭”来自《尚书·大禹谟》,其中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句子,能勤能俭。勤俭持家是传统中国对每一个靠手吃饭的人的品质要求,也是普通中国人所持有的基本生活态度。二人来自扬州府,自清代中期开始,政府对江南地区经济日趋依赖,水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扬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上占有独特地位。扬州成为食盐集散地,聚集了大量富可敌国的商人。扬州艺人名闻天下。
李氏兄弟根据马家的建造要求动土开工。他们首先采集建造牌坊所用的石料,石料采自庵上村西20里外的杏岭子,或取自庵上的后山或村西的孝仁泉岭。据传,从山上采回来的石头全部砌到牌坊上,一块不多,一块不少。石匠们在雕刻石头时,这里一块,那里一块,最后垛起来的时候,各块之间榫卯相对,毫厘不爽。
大约四年后,清道光九年(1829年),马若愚妻王氏的节孝坊终于落成。传说马家因为建坊耗费过大而导致倾家荡产,全家上下不得不靠乞讨来支撑度日。但《安丘寨庄马氏支谱》记载,马家并没有衰落下去,马若愚的嗣子马伯元被选为候选州吏目。
庵上石坊的建造工程结束后,李克勤、李克俭兄弟来到兖州,为当地一个地主负责建造一座牌坊。牌坊落成,地主设宴款待建造牌坊的工匠,席间询问自己牌坊的情况,李氏兄弟说“天下无二坊,除了兖州是庵上”,地主又问是否能够建造出更好的牌坊,李氏兄弟回答只要钱足够多,功夫足够细,牌坊只会愈建愈好。于是,为了让自己家的牌坊成为天下第一,这个地主在酒中下药毒死了李氏兄弟。
建造者的死去,让这座石坊在观者心中成了“最后绝唱”。
结 语
庵上石坊成为牌坊文化中的艺术瑰宝。石坊上雕刻有气势雄伟的飞龙、娇艳欲滴的牡丹,还有田间小憩的农夫、砍柴归来的樵夫,惟妙惟肖;就连石坊上那些赋予吉祥含义的装饰性纹样,也雕刻得活灵活现。精绝的雕刻技艺,使得“天下无二坊,除了兖州是庵上”的美誉流传至今,慕名而来的旅游者络绎不绝。
★《大海东来第一山》★《青州古城》★《文化名村杨家埠》★《寿山福地云门山》★《不老的老龙湾》★《郑祠老柏化龙归》★《“超然物外”超然台》★《鸟语花香公冶长》★《刘墉与清爱堂》★ 《独特的存在——坊茨小镇》
★《文化名村杨家埠》★《寿山福地云门山》★《不老的老龙湾》★《郑祠老柏化龙归》★《“超然物外”超然台》★《鸟语花香公冶长》★《刘墉与清爱堂》★ 《独特的存在——坊茨小镇》
★《不老的老龙湾》★《郑祠老柏化龙归》★《“超然物外”超然台》★《鸟语花香公冶长》★《刘墉与清爱堂》★ 《独特的存在——坊茨小镇》
★《“超然物外”超然台》★《鸟语花香公冶长》★《刘墉与清爱堂》★ 《独特的存在——坊茨小镇》
★《刘墉与清爱堂》★ 《独特的存在——坊茨小镇》
特此声明:其他公众号转载此图文请留言,且在文章明显处标明来源,请保持文章完整性,本篇文章版权归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及原作者所有,禁止商用。
图片来源:@云海摄影微刊
作者:曹宗堂
编辑:马越川
欢迎关注~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