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的故事
曾经有一位老同事,工作上帮我颇多,帮我从普通员工干出一些成绩。虽是平辈,尊他为师长。
后来,他去一线城市发展。最近,他来出差,单独一起吃饭小聚。席间,他忽而对行业局面提出精妙看法,忽而幽默调侃人生,席间气氛热络而有趣。
饭过五味,他突然说知道我最近生活无聊,帮我找了一个大事业,希望我去他公司做一些技术架构工作。再三询问一些细节,他却又三缄其口,只说公司前景很好,有些细节因为投资人要求暂时保密。
作为一个谨慎的人,虽然他非常热情,考虑到要异地发展,我推说考虑考虑。他便有些不悦,说了些热脸贴冷屁股的话。后来又联系了几次,询问详情依然描述的云里雾里。
再后来,才知道他的公司是搞金融创新的,受政策影响发展遇到一些瓶颈。
可能有人说,如果他的公司发展很好,我可能会追悔莫及,又是另一番嘴脸。其实不至于。重点在于饭桌上,完全没有搞清楚他的要求。即便有前途,不了解情况下是无法支撑决策。他的心可能是好的,只是我无福消受。
回顾这件事情,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在于成年人之间,莫轻言“帮”字。
作为成年人,步入社会之后,既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情怀和激情,也有家庭工作的羁绊和责任,每一个决策其实都不容易。每个人都很难真正了解别人的处境和心情。
“帮”的心态
所谓的“帮”,有几种心态:
1、真心希望帮助他人。这种情况需要通过询问和沟通,了解对方的真实需要,然后提出一些建议,点到即止。如果对方真的有需要,会主动来寻求帮助。我们可以尝试去了解和关怀,但切勿自以为理解别人的处境和心情,擅自做出安排。
曾经有一位私交非常好的上级,知识渊博,带人热忱。但是,当他开始主持部门工作后,美美想着帮助下属要努力上进更有竞争力,处处对下属指指点点。搞得下面一群80、90后无所适从,部门逐渐失去原有的流程和效率。我跟他沟通,发现他是一脸真诚,不知道问题所在。于是,以往跟他关系非常好的同事,也逐渐都离他而去。切勿以“帮”为名干涉他人的生活。
2、仅仅是一种沟通策略。这种情况往往体现在一些高智商的朋友身上。他们习惯了从帮助他人的角度出发,展开说服工作。这种情况,如果是互惠互利的还好。然而喜欢用这种套路的朋友,往往智商和能力出众。一旦习惯这种套路,逐渐就演变成利用他人只求自己的利益。这种人,应该说是有些可恶的。因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聪明的人都是善于学习的。固然嘴上占到些便宜,但长期干损人的事情,周围有能力的人便会离开,长远看并不利于自己。
习惯于“帮”人的人,人际交往中最终可能会成为他人的累赘和包袱。一方面大家很愿意和你交往,因为大家会觉得你是个热心之人,值得一交。另一方面交往久了,容易感觉很累。每次沟通,可能都无意识间背上一些感情包袱。人与人之间累了,自然就会疏远。这种结果和初衷肯定是背道而驰。
“帮”的策略
经过对这件事情之后,我理解到人往往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愿意“帮”人肯定是好事情。更重要的还是,我们要追求多赢。比较好的办法是,多询问别人的真实诉求。从他人的诉求出发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如果我们遇到喜欢“帮”人的人,比较好的做法是不要贪图小利,对方给予的帮助,要及时回馈。另一方面,如果对方经常提供一些不必要的帮助,要逐渐敬而远之。
我们在家庭生活中,要从小教育孩子主动去了解他人。同时,还要教育孩子,正确的人际关系原理,让孩子明白互惠互利要从双方真实需求出发。这样的孩子,至少是一个明事理,懂进退的孩子。这种原则,可能未必赢得所有人喜欢,但能交到的往往是更加高质量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