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学而》)
[简释]不要总担心自己不被人所知、别人不理解自己,真正需要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哪!这句话强调不要追求名声、不要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重要的是要学会了解别人、懂得别人。
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荀子· 性恶》)
[简释]不了解这个人的儿子,看看和这个儿子交往的朋友,就清楚了;不了解这个君主,看看是什么样的人围绕在君主身边,就可以明白了。这句话是说,通过一个人的交往圈,就可以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人。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 公孙丑上》)
[简释]高出他的同类所有人,超越他所属的那个群体。自从有人类民众以来,从未有过比孔子更伟大的人了。这是孟子称颂孔子的话。后来有“出类拔萃”一词语,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智慧才能超过他的同类人。
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清]彭端淑《为学》)
[简释]恃:倚仗。人的聪明、敏捷,这种脑子灵的特点,既可以倚仗这一点成事,但又不可以仅仅依靠这一点;如果仗着自己聪明、机灵而不去学习,就是自取其败了。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荀子· 天论》)
[简释]技艺高超的人不会去做主客观条件不具备、不许可的事情;有大智慧的人不会脱离主客观条件去胡思乱想、盲目行动。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唐]李白《梁甫吟》)
[简释]虎变:老虎皮毛更新后更显光彩,意指变化巨大。非常贤能的人变化多端,一般人看不出来无法预测,这种人在展现英才之前看起来也跟普通的人差不多。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先秦]屈原《卜居》)
[简释]黄钟:黄铜铸的乐钟。我国古代音乐有十二律,阴阳各六,黄钟为阳六律的第一律。这里比喻有德才的贤士。瓦釜:用黏土烧制成的锅。这里比喻无德无才的人。黄钟被砸毁、弃置一边,而泥土制的锅却敲得和打雷似的。这句话比喻有智慧有德才的贤士被摈斥、弃置不用,甚至被迫害毁灭;而一些无德无才的庸碌之辈、奸佞小人却占据高位,煊赫一时。
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墨子· 修身》)
[简释]真正有智慧的人心如明镜十分明白却不过多言语,努力做事却不邀功争赏,这就是他们名扬天下的原因。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唐]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简释]睫:睫毛,长在眼睑上下边缘的细毛。对长在自己眼边的睫毛眼睛总是看不见,道就在自己身内又何必到身外去追求呢。近在眼前的反而常常熟视无睹,最应该感激的反而最容易淡忘,内部的优秀人才总被忽略、漠视。诗句作者表达对友人张祜的同情和慰勉,实际上也指出和批评了一种常见的社会和心理现象。
君子见幾而作,不俟终日。(《周易· 系辞下》)
[简释]幾:细微的迹象;苗头;征兆。作:行动;措施。俟:等待。君子发现某种事情的一点苗头就立刻采取措施,绝不等到明天。这句话是说有智慧的君子对信息、征兆、机遇等具有敏锐的悟性和鉴别力。这在现代社会或许更是一种重要的智能。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荀子· 天论》)
[简释]错:通“措”,搁置,放弃。君子重视自身内在的智慧和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去仰仗、指望天命,所以天天进步;小人放弃自己的努力,专去指望天命的眷顾,所以总是退步。
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孟子· 万章上》)
[简释]罔:蒙蔽。君子可能会被人用看似合乎情理的方法欺蒙,别人却难以用违反常理的诡诈愚弄他。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因而认为君子因坚信道理和情理的方正而受蒙骗,仍远比虚伪的小人利用诡诈而一时得逞好得多。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 尽心上》)
[简释]引:指拉开弓。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君子引导人,如同射手拉开了弓却不发箭,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站在道路的中央,有能力的便跟着做。这句话指出那种善于引导的人,自己先做出样子启发别人思考,引导别人学习和参与。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荀子· 大略》)
[简释]瓯臾:瓦器,这里指坑洼的地方。知:同“智”。滚动的圆球掉到凹陷坑洼处就会停止下来,流言蜚语传到了有智慧的人那里就会止住,不会再继续流传。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窥祸于未萌。([晋]陈寿《三国志· 钟会传》)
[简释]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有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汉]桓宽《盐铁论· 忧边》)
[简释]知:同“智”。聪明人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有智慧的人会按照世事变化的情况而制定法则和策略。这句话指出了变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与时俱进,反对因循守旧,主张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而适当调整政策。
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汉]司马迁《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
[简释]明察的人能远在事情发生之前就预见到它的出现,智慧的人能在危害未形成之前就避开它;祸患本来多半隐藏在暗蔽之处,发生在人们疏忽大意的时候。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汉]班固《汉书· 艺文志》)
[简释]其:指先秦诸子。辟:驳斥;排除。先秦诸子各家学说,虽然分殊,互相驳斥就像水火一样,却是既互相消灭又互相产生。仁与义、敬与和也是相反的,又都是互相补充促成的。这句话指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构成了一种相克相生、相反相成的良性互生共荣的学术生态。
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唐]顾况《行路难三首》之二)
[简释]醍醐:古时指从牛奶中提取的酥酪上凝聚的油;佛教比喻最高的佛法。把醍醐浇到头上能使头脑清凉舒适,犹如灌输最高的智慧能使人彻底醒悟。诗句比喻以高明的意见教导人,会使人受到极大启发,犹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宋]苏轼《洗儿》)
[简释]人们养育儿子都希望自己儿子聪明过人,我也算是聪明的,却被聪明所误,一生遭遇坎坷。诗句指出“聪明”是一个人成长和有为的好条件却不是唯一条件,并暗讽官场一些无能之辈却忝列高位;作者借对儿子的期望和告诫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激愤。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 性恶》)
[简释]心辩知:心智聪明。一个人即使有美好的素质和聪明的心智,还是需要找到高贤的老师并师从他,选择良好的友人并结交他。这句话指出一个人的成长,除了本身有较好的禀赋素质外,还需要有良师的教导和益友的互助。
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先秦]《尉缭子· 十二陵》)
[简释]谨慎小心要表现在防微杜渐上,聪明睿智要表现在处理大事上。这句话提出了考察、判断一个人是否谨慎、是否有智慧的标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唐]韩愈《杂说四· 马说》)
[简释]伯乐:春秋时秦国人,以善于相马著称。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产生并自在着,但伯乐这样的人却不是常有的。指出善于识别人才者能发现杰出人才;杰出人才是常有的,能发现和使用杰出人才的人却不常有。
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韩非子· 观行》)
[简释]尧:传说是上古的贤明君王;后来以尧与舜泛指圣人。即使有尧帝那样高的智慧,如果没有众人的辅佐,他那巨大的功绩也建立不起来。这句话指出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再有智慧、有本事的人也需要别人的相助,才能有所成就。
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宋]苏洵《审敌》)
[简释]只为谋取个人私利的思考,就会狭隘以至愚蠢;为天下人谋取利益的思考,就会开阔、全面而智慧。这句话指出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应该有正确全面的大局立场和观点。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就会十分狭隘而受到羁绊;如果从广大民众的利益去考量,就能清醒、开阔、正确。
哲人覩未形,愚夫闇明白。([三国]应璩《杂诗》)
[简释]哲人:明达有智慧的人。覩:同“睹”;看见。闇:同“暗”,光线不足。明达有智慧的人在事情还没有显出形时就看出来了;愚笨的人对明摆着的事情还看不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第三十三章》)
[简释]能认识别人是智慧,能认识自己才是明白人。能胜过别人叫作有力量,能克服自己弱点才是真正的强大。对任何人来说,识人、识己都很重要、也不容易做到;特别是有自知之明,并能克服、改正自己的弱点和缺点,“战胜自己”,是更重要、也更不容易的。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子罕》)
[简释]知:同“智”。明智的人内心不惑乱,仁爱的人内心不忧虑,勇敢的人内心和行事不恐惧。“智、仁、勇”是孔子要求君子具有的三种美德和境界。孔子认为一个达到了“智、仁、勇”境界的人,就可以做到不惑、不忧、不惧了。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 卫灵公》)
[简释]知:同“智”。孔子认为,某件事应该对某人说却没有对他说,这是“失人”;某件事不应该对某人说却对他说了,这是“失言”。明智的人既不会失人,也不会失言,待人、说话,总是那么恰当、稳妥、有分寸的。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雍也》)
[简释]知:同“智”,聪明。聪明的人脑筋灵活喜好水,仁厚的人心眼实在喜好山;聪明的人能活动,仁厚的人常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厚的人长寿。孔子指出了聪明人和仁厚人的各自特点和二者的不同点。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 尽心上》)
[简释]知:同“智”,智慧。智慧的人没有什么事不该知道的,但常常是急于当前的重要事务;仁厚的人没有不去爱的,但是务必先去爱亲人和贤人。孟子这句话指出了聪明人和仁厚人处世为人的各自的重点和特点。
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先秦]吕尚《六韬· 龙韬· 军势》)
[简释]有智慧的人抓住战机绝不错过,灵巧的人毅然决断而不犹豫。这句话指出作战指挥必须抓住有利战机,采取果断行动。在这句话前面曾指出战事中“犹豫”的危害:“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犹豫。”
智者弃其所短而采其所长,以致其功。([汉]王符《潜夫论· 实贡》)
[简释]其:原意指物。聪明的人舍弃物品的短处,利用它的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这句话也可引申理解为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优势和缺点,“智者”之所以是“智者”,就在于能有自知,并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抛开短处、改正缺点,从而取得绩效和成功。在这句话原文后面还有一句话:“明君用士亦犹是也。”(明智的君主使用士人和人才也应该像这样啊!)这个道理在古在今、在各个层级的用人中,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汉]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
[简释]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笨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 上一篇:致青春的句子-致青春,那些唯美的句子
- 下一篇:智慧造句-智慧8句,真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