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这本书我读了大概有七八遍。
第一次读,应该是2012至2013年的事情。那时候家里出了事,虽然过去几年了,我依然不能从一种抑郁的状态里走出来。整个人都是退缩的,不太爱社交,经常是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或追剧。我刷了三遍《明朝那些事儿》,对王阳明特别佩服。就开始百度他的事迹,后来觉得不过瘾,开始看《传习录》。
一开始我是用kindle读的,这个版本错别字很多,有些生僻字会分成好几个字,排版也乱,经常读着读着跳到另一段了。
这是我第一次啃古文,虽然是半白半文,读起来也很吃力——遇到生僻字不知道怎么读,要百度;遇到不熟悉的典故和引文,要百度。所以经常读着读着,就玩手机去了。
我那时候还比较焦虑,所以拿起手机就放不下。这段时间,是一个艰难期,也没有同伴,就像走夜路。一个人在黑夜里,走了大半年,后来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回过头来看时,跟没读过一样。许多字再看时,仍然不知道读音,不知作何解。
总之,第一次读的毕恭毕敬,态度庄严。我花了好大的力气,主要是要弄通字面意思,他们师生谈论的是什么?讨论的是什么?后来,我们青岛的李老师、魏老师组织了一个地面读书会。
我是2014年的四月份去的,恰好是他们的第二次。我印象中,年龄分层很严重,一批四五十岁的大叔和一群二十几不到三十岁的青年。大叔大都是因为阅历,逐渐遇到王阳明的,年轻人大都是因为当年明月的缘故。
我的第一本纸质书是在这里得到的,封皮是黄的,画报出版社出版。是一位王老师替我付的钱,10块钱,我下次再去的时候,特意在兜里揣了钱,结果他再也没来。虽然朋友圈是好友,这十块钱终究没还他。
这个读书小组对我帮助很大。
大家一起见面,讨论读书,与彼此都是一个鼓励和支持 。在这个阶段我渐渐熟悉了《传习录》的话语体系,“致良知”“事上磨”“天理、人欲”“知行合一”,也成了我们讨论时挂在嘴边的词语。
我当时读书,多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小组和自我体验里的一些感受、感悟,来理解书里的一些道理。
再往后一点,因为一个机缘,我带了三本书进藏,一本《诗经》、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再就是《传习录》了,常翻的就只有《传习录》。
这个时候与文本我已经很熟悉了,就像老朋友一样。读书也就没那么庄严了,常常是歪在床头看。
在藏期间,渐渐会用这本书来鼓励自己激励自己。常常会捧着书诵读。读到动情处不觉潸然泪下。许多生活中不明白处,也会借这本书的智慧去理清楚。
再后来,我援藏结束。重新回到城市生活。《传习录》也被我搁置了许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又翻看起来。倍感亲切。如老友饮酒,如师生重聚。
现在我读《传习录》,一切文字道理都已退居幕后,王阳明到走到台前。音容笑貌犹感真切。虽隔了五六百年,犹如亲炙先生一般,得他教诲心中不胜喜悦。
虽此生不幸没能生在明朝,不能常伴先生左右,亦无遗憾了。
-END-
作者:孙雪岗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百诚释心专职心理咨询师
个人体验超过300个小时
个体咨询累计2000+小时
带领动力团体600+小时
现在,心理专家柏燕谊老师在进行【柏燕谊个人成长小组】的招募中~
在小组活动里,您可以和柏燕谊老师面对面互动,您可以陈述您关于婚姻、情感、家庭、职场、个人的困惑,您的困惑也会得到柏燕谊老师的现场解答。
柏燕谊老师将带领小组成员在足够安全和抱持的环境里,让我们舒适自由的与其他成员互动,重现各种现实中的关系与冲突,并在小组互动中解读关系背后的真相,从而最终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即可了解课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