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看得最值得回味的电影——《万箭穿心》。
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剧情讲述男主人公马学武是一家国企厂办主任,单位分得一套新房,和妻儿搬进新家却因为妻子李宝莉对他长期的精神折磨和语言暴力而心生厌倦产生离婚的念头。马学武对王宝莉种种不满,从而发展小三并偷情,被李宝莉发现,偷偷报警,马学武声败名裂,选择跳河自尽。此后家庭所有的重担都由李宝莉一个人承担。故事最后结局谈不上完满。儿子憎恨母亲,丈夫饮恨自尽,婆婆淡漠疏离,唯有一个江湖混混建建,带着一丝调皮的温情接纳了这个历经沧桑命运坎坷的李宝莉。
就像电影结尾处拍的:生活就像这辆面包车,婊子养的,但是往前推推,总能走的。
这部电影拍的低调而真实,没有说教,套路很少,但看的人却是满满的感动和回味。
这个故事包含了太多太深的生活真谛。他折射了几个大命题:
关于性格造命。
李宝莉大大咧咧,粗糙,直来直往,刻板,不懂取悦男人。虽然爱家人,但嘴巴尖酸刻薄,自我为中心,对丈夫永远挑剔抱怨。这样的性格,我相信不止马学武,包括任何一个男人,都受不了。马学武不是没有尝试过去包容和忍耐,要不然也不会等到结婚这么多年才爆发。出轨被揭发只是一个导火索,他内心早已被李宝莉这根绳索勒得太紧太窒息,他想要逃却没有出路,想要维持却痛苦压抑,当得知自己声败名裂而报警的那个人正是妻子李宝莉时,他压抑太久的情绪瞬间崩塌。
有什么可以使一个男人宁愿舍弃最爱的儿子和老母也要丢弃自己的生命?
如果不是内心被压抑和愤懑填的太深太满,如果不是因为对妻子的恨意和反抗太急迫,我相信,再懦弱的男人也不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尽管此后李宝莉用了十来年的时间来承担和承受这场变故,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性格造就了这场悲剧。
她性格造成的另一个悲剧,就是儿子小宝。
不要小看"母亲"这一角色在家庭中的作用。可以说,一个家庭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母亲"这一角色的定位和经营。
李宝莉是个粗糙的女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不会小女人的柔情似水,也没有善解人意的换位思考,她有的只是坦荡直接的真性情,那点小自我里的斤斤计较和对家人无所顾忌的语言暴力。
她不能算得上多坏,但这些性格上的种种瑕疵却让她种上了"恶果"。
得不到丈夫的爱,得不到儿子的爱,她活的疲惫而痛苦。
另一个折射的命题:对孩子的教育。
坏脾气,恶言相向,咄咄逼人,语言暴力,这些都是教育的天敌。
不要指望一个从小对自己恶言相向咄咄逼人的母亲,长大以后让儿子记住你的好。小孩是最敏感最会记仇的。做母亲的每一个伤害他小心灵的眼神和每一句打击他小心灵的话语,都会让他刻骨铭心,烙上阴影。
小说里小宝对妈妈李宝莉这样说过:"……你晓不晓得,小时候只有靠在爸爸身上,我才最踏实。没得爸爸我心里有几苦几痛,你怎么晓得?为了这个,我一生一世都不会原谅你。"
我瞬间明白小宝的心理,以及一直以来他对母亲的憎恨和不原谅。
孩子的心是脆弱需要疼惜的,他会记住对他的所有柔情呵护,也不会忘记对他心灵和精神伤害的种种记忆。他还学不会分辨是非对错,但本能里他对温柔待自己的人产生亲近感和依赖感。不要妄想他会对自己辱骂和冷暴力的亲人产生亲近感。
这种潜意识里的恨意和不满会伴随着他的一生。
不能把所有的错归罪于李宝莉,每个人物之间都有因果轮回。事实上,论对错,谁都没有绝对。影片只是在展示一种真实,这种真实离我们如此近,近到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到底什么才是制止这场悲剧的核心?
而我能想到最关键的词就是——
"缺乏反省"
"语言暴力就是一副慢性毒药"。
作者:情感语录收藏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转发,加关注,希望我的文字能给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