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九年(731)的秋天,已是而立之年的李白,在长安盘桓一年却求仕无门,只能怏怏地离开,向东徐徐而行。
来长安之前,他曾是那样的意气风发,自诩“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上安州裴长史书》),可是如今铩羽而归,内心烦闷之情难以言表。
往事,不堪回首呵!
数年前,李白还是蜀地的一位少年,为了胸中的抱负,他高呼“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别匡山》),毅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如今想来,真是恍如隔世。
回身西望,他的目光穿越了长安的玉宇琼楼,望向了蜀地的重峦叠嶂……两种记忆的交融,两种情感的碰撞,化为鲜活的诗句,在他的胸中跳跃翻腾,最后喷涌而出,冠绝古今的《蜀道难》诞生了——
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再现了蜀道的峥嵘崔嵬、崎岖峭拔,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开篇“噫吁唏,危乎高哉”七字,如闪电破空,撕开暗夜。紧接着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九字,又如惊雷乍起,情绪瞬间达到顶点。
如果是普通诗人,断不会如此开篇,以免后文情绪难以承接,可是李白偏偏不落俗套,他随后笔锋一转,开始转向神秘悠远的神话传说,以时空上的遽然扩展,为情绪的进一步发展找到了依托。
接下来,诗人再以夸张雄浑的诗句,介绍蜀道的历史、描写蜀道的凶险,通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但见悲鸟号古木、愁空山”“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等生动的诗句,为蜀道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壮美的氛围,烘托行人的恐惧与敬畏。最后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戛然而止,余音不绝。
《蜀道难》文气纵横、想象宏阔,全诗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流淌着一股浩然气。蜀道虽难,却也催人奋进,古往今来,无数失意者从中找到了继续前进的力量。
李白之后,再无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