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十分寒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利用镜头来寻找温暖。
事实上,由于对比的关系,冬天的太阳更容易拍出“阳光的感觉”,只要你掌握一定的技巧,遵循一定的套路,出片是很容易的事情。
今天,为您分享了 3 个最容易拍出“阳光的感觉”的套路,以及相关的技法要点和注意事项,一起来看看吧!
1. 剪影与半剪影
要拍出“暖”的感觉,选择日落/日出的“魔法时刻”逆光拍摄,效果最好。这个时间段里,阳光的色调是最暖的。
最好再选择半透明、体积小而数量多的景物,如麦穗、花朵等进行逆光拍摄,不仅能勾勒出金红色的华丽轮廓光,质感也相当出众:
但是,这种拍法往往要面临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控制曝光。
日落时的整体光照本就不足,为了突出太阳,往往还要让它进入画面,光比更是会进一步加大,你很难同时兼顾亮部和暗部的细节。
如果你手头没有中灰渐变镜等器材,又不会 HDR 技术,面对这种情况,不放另辟蹊径,采取一种省事的办法:剪影/半剪影化。
保留少量暗部细节的“半剪影化”
具体操作不难:对着最亮部(太阳)点测光,你就可以完成对暗部的剪影化了;你也可以选择保留部分暗部细节,进行半剪影化。
那么,什么情况下应该剪影化,什么情况下应该半剪影化呢?
剪影化是很挑景物的,你需要寻找本身具有形态美的景物,再调整拍摄角度和构图,让背景简洁一些,拍摄效果会更好。
简洁而具有形态美的景物,剪影化效果好
如果画面本身的景物数量多,种类杂,剪影化的效果并不好,还是保留部分暗部细节吧。
景物数量多而杂,剪影化不好看
保留部分细节,看起来好多了
2. 眩光与耀斑
如果不想让地面景物黑乎乎的,你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让太阳过曝。
大家都知道,大面积过曝并不好看,但你可以通过景物遮挡或取景框裁剪,让太阳只露出一部分,维持一个很小的画面比例。
这样处理,即使太阳过曝了,对整个画面的影响也不大,反而特别有阳光的温暖感:
小部分过曝不仅不难看还很有 feel
不过,这种手法可能会带来一些额外的“副作用”,那就是眩光。
所谓眩光,就是一些在“不应该出现的地方”出现的几何形状的光斑,如下图红圈处所示:
对于这一现象,有的人讨厌它,觉得它让整个画面脱离了自己的掌控,是对画面效果的“破坏”;而另外一些人却喜欢它,觉得这样更有阳光的感觉。
到底哪一方是正确的,眩光到底是好还是坏呢?这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法说谁就说对谁就说错,只看你需要不需要。
眩光其实也可以很美
如果你不需要眩光,那就用好一些的定焦头拍。好镜头往往有减少、消除眩光的结构设计,配合遮光罩使用能有效避免眩光。
如果你需要制造眩光,就反其道而行之让你的镜头结构复杂些,比如说用变焦头或者加装滤镜;越劣质的滤镜,越容易产生眩光。
放块接近报废的破 UV 镜,眩光一下子就出来啦
3. 星芒特效
比起一个过曝的圆球,把太阳星芒化,拍出“光芒四射”的效果,逼格显然更高。要想拍出这一效果,你需要注意这几个问题:
- 把太阳变成“点光源”
星芒化特效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光源要接近点状。
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广角头拍摄大全景,这样太阳的画面比例就会变得很小,接近点光源形态:
你也可以用其它物体如屋檐、山峰、树丛遮挡太阳,让它只露出一小部分;或者把太阳安排在画面的角落,用取景框遮挡。
这样一来,太阳在画面中的比例会变得很小,接近点光源形态,同样能拍出星芒化的效果:
- 选择足够小的光圈
大光圈会使光源趋于扩散,太阳本体变成一个蓬松的大光球;而小光圈会让太阳本体的“光球”变小,开始出现“星芒”。
那么,需要多小的光圈呢?一般来说,f/11 左右就可以拍出星芒了;f/16 的星芒就已经很明显了。越小的光圈,星芒的射线也就越长:
多说一句,星芒的“射线”数量,与镜头的光圈形状有关。比如说,六边形的光圈,就会出现 6 条射线,以此类推。
一般来说,“牛头”会把光圈做得尽量接近圆形,这样反而不利于拍摄星芒;而“狗头”的多边形光圈,对这一题材反而更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