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形容田园生活的诗句-《山水田园诗》选:陶渊明 李白 陆游 孟浩然 聂夷中 皮日休

形容田园生活的诗句-《山水田园诗》选:陶渊明 李白 陆游 孟浩然 聂夷中 皮日休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17 17:26:47
阅读:
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 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王维 、孟浩然 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目录:秋中雨田园即事(耿湋)独坐敬亭山(李白)望庐山瀑布(李白)早发白帝城(李白)过灵石三峰(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陆游)游山西村(陆游)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孟浩然)过故人庄(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宿建德江(孟浩然)田家元日(孟浩然)田园作(孟浩然)万山潭作(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孟浩然)伤田家(聂夷中)补周礼九夏系文(皮日休)归园田居(陶渊明)归园田居(陶渊明)归园田居(陶渊明)归园田居(陶渊明)移居(陶渊明)移居(陶渊明)

秋中雨田园即事(耿湋)

漠漠重云暗,萧萧密雨垂。为霖淹古道,积日满荒陂。


五稼何时获,孤村几户炊。乱流发通圃,腐叶著秋枝。


暮爨新樵湿,晨渔旧浦移。空馀去年菊,花发在东篱。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过灵石三峰(陆游)

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


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屈小诗中。


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自古诗人多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酒量不在李白之下。陆游满襟衣的酒痕,正说明他与“诗仙”、“诗圣”有同一嗜好。骑驴,也是诗人的雅兴,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就是众所周知的佳话。作者“细雨骑驴”入得剑门关来,这样,他以“诗人”自命,就正是名副其实了。但作者因“无处不消魂”而黯然神伤,是和他一贯的追求和当时的处境有关。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现在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这使作者很难甘心。所以,“此身合是诗人未”,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如果不是故作诙谐,他也不会把骑驴饮酒认真看作诗人的标志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 王迥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回潭石下深,绿筿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王迥,号白云先生,孟浩然的好友,家住襄阳鹿门山,有时卖药。是一位隐居的高士。孟浩然也一生未出仕,二人都徜徉高蹈,交谊深挚。诗可分三部分。前六句为一部分,描写汉江泛舟和登江中孤屿。先写潮水退后,清悠悠的汉水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兀。这两句诗扣题面而不直接写登孤屿,而只以“水落沙屿出”暗示。紧接着写汉江:大石下的回水潭,深不可测。岸边的翠竹,密密匝匝。传说中的鲛人,潜伏在水中。江上的渔父唱着歌儿,怡然自得。张华《博物志》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其眼能泣珠。”诗人将汉江、汉江两岸的景色、传说中的鲛人、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多角度地表现汉江的神奇美丽。既写游汉江,同时也为后文回忆与王迥泛舟作铺垫。第二部分共四句,回忆与王迥游江和登江中孤屿。诗的大意是这样:回想起与你分别的时候,我们一起泛舟的情景,仿佛昨天的事情。在夕阳的晚照中,我们坐在孤屿上,兴致勃勃。兴非一,兴致无穷,不一而足,由于有第一部分作铺垫,这里只以“夕阳”一句景语,“中坐”一句情语,就将两人一起游览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抒写诗人对王迥的思念。因为思念王迥,遥望王迥住的鹿门山。回到家中,仍然怅然若失。诗以美丽的汉江为背景,以游汉江为情节,把相思的感情通过具体的生活抒写出来,真挚而又绵长。结构上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中间插入一次游汉江的回忆。全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如同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孟浩然)

田家春事起,丁壮就东陂。


殷殷雷声作,森森雨足垂。


海虹晴始见,河柳润初移。


予意在耕凿,因君问土宜。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孟浩然)

府僚能枉驾,家酝复新开。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谁道山公醉,犹能骑马回。


彭蠡湖中望庐山(孟浩然)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fù】,势压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此诗结构极为紧密。由“月晕”而推测到“天风”,由“舟子”而写到“挂席”,坐船是在水上,到“中流”遂见庐山。这种联系都是极为自然的。庐山给人第一个印象是气势雄伟;由黎明到日出,才看到它的妩媚多姿、绚丽多彩。见庐山想到“尚子”和“远公”,然后写到作者自己思想上的矛盾,顺理成章,句句相连,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毫无跳跃的感觉。作者巧妙地把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思想的矛盾,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正是它的结构之所以紧密的秘密所在。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田家元日(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田园作(孟浩然)

弊庐隔尘喧,惟先尚恬素。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骛。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万山潭作(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又名汉皋山。此地环境清幽,为襄阳名胜,又有神女解佩的传说,更增添了一层迷人的色彩。浩然常游此地,诗集中就有三首于此得题。


孟浩然所创造的人入其诗、诗显其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冲淡。孟浩然和王维,都推崇冲淡,却各有千秋。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浩然清而旷,王维清而秀。”可见,王、孟虽同样具有冲淡中“清”的特点,王维偏重秀字,孟浩然偏重一个旷字。王维的《青溪》,虽然写了素、闲、清、澹,但从“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的诗句中,却可看见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孟浩然的《万山潭作》,虽然也写了清、闲,但从神寄游女、归舟放歌的情境中,读者却可窥见他的旷达情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孟浩然)

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


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


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


伤田家(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补周礼九夏系文(皮日休)

(王夏之歌者,王出入之所奏也。四章,章四句)


爣爣皎日,欻丽于天。厥明御舒,如王出焉。


爣爣皎日,欻入于地。厥晦厥贞,如王入焉。


出有龙旂,入有珩珮。勿驱勿驰,惟慎惟戒。


出有嘉谋,入有内则。繄彼臣庶,钦王之式。


(肆夏之歌者,尸出入之所奏也。二章,章四句)


愔愔清庙,仪仪象服。我尸出矣,迎神之谷。


杳杳阴竹,坎坎路鼓。我尸入矣,得神之祜。(昭夏之歌者,牲出入之所奏也。二章,章四句)


有郁其鬯,有俨其彝。九变未作,全乘来之。


既醑既酢,爰朄爰舞。象物既降,全乘之去。(纳夏之歌者,四方宾客来之所奏也。四章,章四句)


麟之仪仪,不絷不维。乐德而至,如宾之嬉。


凤之愉愉,不篝不笯。乐德而至,如宾之娱。


自筐及筥,我有牢醑。自筐及篚,我有货币。


我牢不愆,我货不匮。硕硕其才,有乐而止。(章夏之歌者,臣有功之所奏也。四章,章四句)


王有虎臣,锡之鈇钺。征彼不憓,一扑而灭。


王有虎臣,锡之圭瓒。征彼不享,一烘而泮。


王有掌讶,侦尔疆理。王有掌客,馈尔饔饩。


何以乐之,金石九奏。何以锡之,龙旂九旒。(齐夏之歌者,夫人祭之所奏也。一章,四句)


玲玲衡笄,翚衣榆翟。自内而祭,为君之则。(族夏之歌者,族人酌之所奏也。二章,章四句)


洪源谁孕,疏为江河。大块孰埏,播为山阿。


厥流浩漾,厥势嵯峨。今君之酌,慰我实多。(械夏之歌者,宾既出之所奏也。三章,章三句)


礼酒既酌,嘉宾既厚,牍为之奏。


礼酒既竭,嘉宾既悦,应为之节。


礼酒既罄,嘉宾既醒,雅为之行。(骜夏之歌者,公出入之所奏也。二章,章四句)


桓桓其珪,衮衮其衣。出作二伯,天子是毗。


桓桓其珪,衮衮其服。入作三孤,国人是福。


归园田居(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归园田居(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移居(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人认为人生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并从中领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这种主张力耕的“自然有为论”与东晋士族好逸恶劳的“自然无为论”是针锋相对的,它是陶渊明用小生产者朴素唯物的世界观批判改造士族玄学的产物。此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又穿插以农务,虽是以写乐为主,而终以勘为根本,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但见笔力矫变而不见运斧之迹。全篇罗列日常交往的散漫情事,以任情适意的自然之乐贯串一气,言情切事,若离若合,起落无迹,断续无端,文气畅达自如而用意宛转深厚,所以看似平淡散缓而实极天然浑成。由此可见,作诗以理为骨固佳,其尤贵者当善于在情中化理。晋宋之交,玄风大炽,一般诗人都能谈理。山水诗中的谈玄说理成份多为后人所訾议,而产生于同时的陶渊明田园诗中亦有不少谈理之作,却博得了盛誉。原因就在刚刚脱离玄言诗的山水诗多以自然证理,理赘于辞;而陶诗则能以情化理,理入于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笔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之中。这种从容自然的境界,为后人树立了很高的艺术标准。


移居(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公元408年(晋安帝义熙四年)六月,陶渊明隐居上京的旧宅失火,暂时以船为家。两年后移居浔阳南村(今江西九江城外)。《移居二首》当是移居后所作。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吟味全诗,每四句是一个层次。


如果奇文自赏,疑义自析,也无不可,却于情味锐减,更无法深化移居之乐的主题。而“共”与“相与”前后相续则热烈抗言之情态呼之欲出,使“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成为绝妙的诗句,赢得千古读者的激赏。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评陶渊明《止酒》诗云:“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余反复味之,然后知渊明用意……故坐止于树荫之下,则广厦华堂吾何羡焉。步止于荜门之里,则朝市深利吾何趋焉。好味止于噉园葵,则五鼎方丈吾何欲焉。大欢止于戏稚子,则燕歌赵舞吾何乐焉。”要达到这种心境和生活,是要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和痛苦的人生体验,才能对人生有睿智的领悟的,正如包孕万汇的江海,汪洋恣肆,波涛澎湃之后而臻于平静。陶诗看似寻常,却又令人在低吟回味之中感到一种特殊的魅力——“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等。读者读着这样的诗句,往昔对生活中一些困惑不解的矛盾,也许会在感悟诗意的同时豁然开朗,得到解释,以坦然旷达的胸怀面对万花筒般的人生。陶诗淡而有味,外质内秀,似俗实雅的韵致,在《移居》一诗中也得到生动地体现。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