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形容音乐的成语-马林斯基的三天三夜 | 乐评

形容音乐的成语-马林斯基的三天三夜 | 乐评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10 16:53:39
阅读:

捷杰耶夫执棒马林斯基交响乐团


文 |夏雷


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及合唱团与瓦莱里·捷杰耶夫11月25至27日在国家大剧院为京城观众献上的三晚盛大演出,既是空前的,想必也是绝后的。坦率地说,尽管马林斯基的口碑一贯毋庸置疑,但在名团如云的当代古典音乐界,它也许很难归入最吸引眼球的队伍之列。然而,这些富有抱负的音乐家在捷杰耶夫的率领下,却在北京重新定义了“音乐会”的概念。他们令人瞠目地将通常几乎只可能在下半场出现的交响作品放到了上半场,而在之后演出了当下已鲜有机会搬上舞台的歌剧中的完整一幕。更加难以置信的是,夹在这样两场音乐会中间的,是瓦格纳庞大深奥的封笔之作《帕西法尔》。


面对这样的曲目安排,用“重量级”一词来描述已显得有些乏力,更合适的形容是“前所未见”。在连续的时间中上演如此富有雄心且每晚又截然不同的曲目,可以说难寻先例。在音乐会真正开始以前,马林斯基就已经以此显示了他们的音乐追求和艺术精神,并邀请观众一起为这场“旅途”做好特殊的准备。


系列演出以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专场开始。在这场犹如童话般的音乐会中,捷杰耶夫引领观众走入俄罗斯音乐动人的精华。俄罗斯是一个格外喜爱讲故事的民族,在故事中他们抒发感情、述说道理、表达希望,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正是最会用音乐讲故事的俄罗斯作曲家之一。1900年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的基本剧情是一个喜剧版的“李尔王”,马林斯基以由剧中三个关键性段落组成的组曲开启这一晚的演出,在短短二十分钟内,将戏剧的大起大落生动表现了出来,其中如《在木桶里随海漂流的王后》里弦乐在低音区翻腾与木管星星点点闪烁形成空间感与危险感的段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随后《天方夜谭》的诠释中,捷杰耶夫将四个乐章没有间断地绑在一起,如交响诗般富有“沉浸感”;小提琴首席和长笛、单簧管的独奏家以精彩的发挥使音乐的色彩感油然而生。下半场,四幕歌剧《隐城基捷日与费芙罗尼亚姑娘的传奇》中扣题的第三幕上演,歌声中,费芙罗尼亚姑娘(女高音)的善良与高贵、格里夏(男高音)的痛苦与扭曲以及鞑靼人的残忍贪婪(两位男低音)风貌毕现。将人性与历史融入歌剧,并以充满民族性的极美意境加以呈现,不管那些故事离我们多么遥远,都格外触动。


第二晚,前几日刚在南京上演、备受称赞的舞台版《帕西法尔》的原班人马在国家大剧院以音乐会版的方式将该剧再度完整呈现。还记得2013年这部歌剧在北京首次演出时德国导演舒尔茨所呈现的那番极尽隐喻细节之能事的制作,对比而言,抽掉了舞台的《帕西法尔》带给人的感觉非常不同:观众一方面会更加集中地将注意力投在人物的音乐动机和词语背后的丰富意涵上,发挥丰富的想象;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有时令人感到“困惑”的空白(如第二幕结尾克林索尔魔法花园的崩塌等重要场面在音乐会舞台上完全没有呈现)。这样的演出,对于听者的耐心和预先的歌剧知识储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林斯基合唱团在整晚的演出中表现尤为出彩,第一幕圣杯仪式雄壮嘹亮的男声、第二幕花妖引诱帕西法尔的缠绵女声和第三幕犹如圣光倾洒而下的神圣合唱,分别成为了攀登这座令人敬畏的“精神高山”时最醒目的几级阶梯。


最后一天的音乐会以法国浪漫主义最为天马行空的作曲家柏辽兹作为主题。这一晚,捷杰耶夫不像前两晚那样徒手指挥,而是用右手拿起了人们熟悉的“牙签式指挥棒”。上半场《幻想交响曲》的演绎上佳,捷杰耶夫依然将各个乐章紧紧连在一起演奏,尽量增强音乐的整体感和故事的连续性;马林斯基的乐手们在曲中最为困难的几个段落(如第五乐章弦乐声部的弓杆击弦)都呈现了十分精彩的音响效果,令个别管乐声部的独奏小失误显得不再重要。下半场,前一晚出演《帕西法尔》主角的男高音再次登台,与其他几位歌唱家一起献演了五幕大歌剧《特洛伊人》的最后一幕。在这一幕中,主人公埃涅阿斯和狄朵的感情纠葛达到高潮,并最终上升到国家层面,引发迦太基与罗马的仇恨。如果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是沉郁浓情之美,瓦格纳的歌剧是肃穆神圣之美,那么柏辽兹或许便是狂放恣意之美。在他的笔下,男女主人公毫无顾及地用引吭高歌表达他们撕心裂肺的爱恨情仇,把听者带向与前两晚完全不同的音响世界之中。


最终的帷幕落下之际,我们深切感到这已不再是通常意义上拼凑曲目的音乐会。每一晚,捷杰耶夫和马林斯基的音乐家都用炽热的激情带领观众推开一扇大门,尽赏一位作曲家心灵世界的珍宝,走得那么深、那么远,不尽兴不归。同时,它也为京城观众埋下了一颗颗种子,让人们了解到这些熟悉的作曲家还有太多鲜为人知的作品有待重新发现。马林斯基的“冬日礼物”和他们截然不同的艺术精神,将会在更长一段时间内陪伴着我们。


- THE END -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