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龍阁,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国文化中的六合帽,四方巾,缂丝……”
一,六合帽也叫六合一统帽,就是俗称的瓜皮帽。
1,制作工艺:
用六块罗帛缝拼,六瓣合缝,下有帽檐。瓜皮帽之名非常形象,六花瓣缝合之后戴于头上,宛如瓜皮倒扣。
明代刘若愚《酌中志》则记录了六合一统帽的形制、工艺与价格。“凡皇城内内臣,除官帽平巾之外,即戴圆帽。冬则以罗或纻为之;夏则以马尾、牛尾、人发为之。有极细者,一顶可值五六两或七八两、十余两。”
2,历史含义:
瓜皮帽在明代之所以颇为流行,主要在于它的大名——六合一统帽。因为帽子以六瓣面料合成一体,缀以帽檐,故以“六合一统”命名,寓意天下归一。俗称瓜皮帽、瓜拉冠,也称六合巾、小帽、便帽,多用于市民百姓。传说为明太祖朱元璋创制。
3,文化象征:
明人陆深《豫章漫钞》云:“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缝合,下缀以檐如筒。阎宪副闳谓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统云尔。”一顶小帽有了一个宏伟的大名,也与四方平定巾名称一样,迎合了洪武帝的圣意。
4,文化传承:
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记载:“小帽,便冠也。春冬所戴者,以缎为之;夏秋所戴者,以实纱为之,色皆黑。六瓣合缝,缀以檐,襦筒。”制作材料上,明代、清代有所差别,一般来说,材料用纱、缎、倭绒、羽绫等,通常用丝绦结顶,讲究的用金银线结顶。瓜皮帽横跨明、清、民国三个时期,民国初年还能见到戴瓜皮帽的遗老遗少。
总结一统六合帽:需要指出,六合一统帽诞生于明代,但清兵入关后,也没有被取缔,仍然是社会上流行的一款帽子。
二,“四方巾”分析如下:
四方巾即“四方平定巾”也叫“平定四方巾”:
1,四方巾的由来:
四方巾是指职官、儒士的一种便帽,也称方巾,以黑纱为之,可以折叠,展开时四角皆方,故名四方巾。
2,四方平定巾的历史:
相传乃儒生杨维桢觐见明太祖时所戴。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十四记其事。“今里老所戴黑漆方帽,乃杨维桢入见太祖所戴。上问曰:‘此巾何名?’对曰:‘此四方平定巾也。’遂颁式天下。”明代初定天下,正是四方平定之时,杨维桢的马屁拍得恰到好处,甚合明太祖朱元璋之意,于是就诏令全国使用。《明史·舆服志三》:“洪武三年(1370年),令士人戴四方平定巾。”于是四方平定巾成为儒生、生员、监生的专用头巾。
3,四方平定巾的制作工艺:
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纱罗制成,可以折叠,呈倒梯形造型,展开时四角皆方,也称“方巾”,或称“四角方巾”。
四方平定巾初兴时,高矮大小适中,其后总在变化,到明未则变得十分高大,故民间常用“头顶一个书橱”来形容。
4,四方平定巾的象征意义: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特有的代表服饰,古人注重实用,仪表和修养的同时,也给它赋予了完美的象征意义,天圆地方,包罗万象的含义更是彰显了古人的聪慧睿智,以我们现代人的角度去观察,欣赏,剖析,也不得不为之叹服!
总结四方平定巾:中国的历史文化浩如烟海,传统的服饰的意义,反应了不同时代中国的人文特点,四方平定巾,戴之,意味着学富五车,以所学可保天下太平,完美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随着时代的变迁,服饰的发展也只不过是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传承中的沧海一粟,为之而骄傲,国富则家富,国强则民强!
三,缂丝
“织中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
1,缂丝的概念: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这是一种经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
2,缂丝的历史:
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缂丝织物制作已很精良。1973年,在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的一件十分珍贵的缂丝腰带,中国的考古学家考证是公元7世纪的舞俑腰带,就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中国汉魏之间就有了。
3, 缂丝的价值:
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龙袍 明代缂丝最大的特点,一是御用缂丝,进献朝廷,制作皇帝的龙袍。北京十三陵地下宫殿出土的皇帝龙袍就是一例。
缂丝 ,在明清两代为帝王御用,为皇室所垄断。与其它的丝绸工艺品相比,缂丝具备了艺术和工艺的双重价值。它不但可以用作鉴赏收藏,实用性也非常强,由于缂丝使用特殊的工艺制成,仅一方巾大小的上等作品,就包含上千种渐进色,需高级技师耗费数月的时间方可完工。
技术的含金量,复杂的工艺性,还有后世传世的市场价值性,才有了后来的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四,汉语
除了汉服外,汉语也是中国的一大文化特色,分析如下:
1,汉语的记录传承性。
上下五千年来,浩如星海的文化典籍,穿越时空,都是通过汉语这一极具文化特色与魅力的传播媒介传承着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并时刻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及其发展。
2,汉语的民族统一性。
汉语是维系祖国统一,民族融合的重要纽带。我们的语言文字的功能,不仅是日常生活交流和书写,还关乎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
共同的语言文字有助于形成共同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历史记忆、民族情感等。
3,汉语的哲学观和价值观。
中庸之道,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易经》和《老子》《庄子》等许多古代典籍里都有一些传诵千古的辩证箴言,比如:“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以及"物极必反,这些文化对后世的中国人辩证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汉语中用词的魅力以及数字和崇拜。
在汉语中,可以发现有很多由数字构成的成语和熟语,比如:朝三暮四,九牛二虎之力,九五之尊,十全十美,三心二意,七上八下,九九八十一难,一举一动等。
再比如:一屋,两人,三餐,四季…… 五福,六顺,七上,八下…… 九九归一,顺其自然,静观风卷云聚,笑看江山无恙,弹冠跺脚心自在,两手拂袖卷清风!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综上所述:汉语中的文化属性,让我们不得不为汉语博大精深,用词之精准,用词之精妙,而感叹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国之大义,家之小叙,南北奔走,意欲何为? 儿时天真,少时逞强,东西难顾,只为伊人! 人生苦短,如饮朝露,岁月昭昭,鬓染风霜。 我欲乘风,拂袖而归,清茶三盏,浊酒一杯! 纵情山水,不忘柴扉,执子之手,步履蹒跚。 花前月下,凡尘落地,舔犊情深,父慈子孝!
最后总结一句:人食五谷,平淡是真,不争是善,奋进是美……真善美,这才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