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觉得写好一篇文章是一件完全让人摸不到头脑的事情。蹭热点话题、模仿爆文框架、反复修改文章……我使了不少招数,然而,至今没有1篇10W+的爆文。
一直到这周,我阅读了冰月老师推荐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才明白1篇好文章必须兼顾结构、风格、可读性和语法,缺一不可。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由考试培训机构Kaplan主管布兰登▪罗伊尔撰写。这本书是美国常春藤名校入学考试必备读物,被誉为英语写作、领域的标杆之作。现在,很多写作培训机构和写作培训课上,都可以看到这本书的影子。这本书以20条高效写作原则为线索,让你明白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与表达顺序、如何选择恰当的写作方式、如何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同时,以13道写作练习题及答案,让你矫正自己的理解偏差。
01 红绿黄三色交通灯,让读者明白你的想法
交通上,红绿黄三色交通灯指引我们何时该沿着相同方向继续前进,何时该减速慢行,何时该准备转弯,何时该准备停车。在文章中,接续词、举例词、对比词、总结词也起着交通灯的作用,指引读者明白你的写作意图。
- 接续词(绿灯)
当出现“此外”“而且”“并且”“换句话说”“无疑地”“一致地”等接续词出现时,读者就明白你接下来的话是对前一句话的递进解释,沿着相同方向继续思考就可以了。
- 举例词(绿闪灯)
当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例如”“比如”“譬如”“实际上”“正如”等举例词出现时,读者就明白你的意图是要详细解释之前的观点,需要慢速读、重点读。
- 对比词(黄闪灯)
当出现“然而”“但是”“不过”“另一方面”“反之”“相反地”等对此词出现时,读者就能明白你的意图是要调整方向了,因为接下来的语句肯定与之前的语句意思不同。
- 总结词(红灯)
当出现“总之”“最后”“显然”“因而”“而”“所以”“故”“因此”“结果”等总结词出现时,读者就能明白你的意图是要终止此段论述了。
如果你能够在文章中正确使用这些转折词,读者在阅读时就会觉得文章条理清晰。反之,如果你在接连词后面接上总结语句,在举例词后面接上相反意见,在对比词后面接上论据…,读者的思维就混乱了,他们会觉得你的文章思路不清晰,不知所云。
对比下面2段文字,你更愿意阅读哪一段呢?
时间管理首先考虑的是思考的有效性,其次是思考的效率。然而,效率是以尽可能快的方式完成某项任务,而有效是把时间花在“正确”的事情上。因此,有效性是一个更广泛、更有用的概念,它甚至关系着我们是否应该执行某项特定任务。
时间管理显然考虑的是思考的有效性,而且是思考的效率。但是,效率是以尽可能快的方式完成某项任务,并且,有效是把时间花在“正确”的事情上。然而,有效性是一个更广泛、更有用的概念,它甚至关系着我们是否应该执行某项特定任务。
显然,合理的转折词,让人思路清晰,而不合理的转折词,让人不知所云。
02 放手删改,你才能得到好文章
敝帚自珍是对很多作者最真实的诠释。在修改文章时,我经常增加比删减多好几倍。
然而,威廉▪斯特朗克说,“文章有力贵在简洁。句子不应包含不必要的词语,段落不应包含不必要的句子,同理,一篇文章不应有不必要的段落,机器不应有不必要的零件。这不仅要求作者应保持所有句子简短,避免细枝末节,仅扼要阐明主题,更要斟酌所说的每一个词。”
换句话说,“我感觉”“我认为”“我相信”“在我看来”等,需要彻底删掉,因为你写的就是你的感觉、认为、观点、看法;“没有经验的新手”“比如说”“任何及所有”“相当优秀”“非常非常喜欢”“极其最差” 等,需要砍掉一半,因为冗余和不必要,变成“新手”“比如”“任何”“优秀”“喜欢”“最差”即可。
只有对文字精益求精,文章才能够回报你最大的善意。
没有一部作品,是随随便便写出来的。古代,曹雪芹先生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5次。现代,钱钟书先生写《围城》,修改内容达上千处;老舍先生写《春华秋实》,从头到尾重写过10次;杨朔先生的《雪浪花》,全文仅3000字左右,先后修改200多处。国外,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最后1页,修改了39遍;托尔斯泰《复活》中卡秋莎的外貌描写,修改了20次。
完成文章的修改,永远是伪命题。
很少有作家能够一气呵成地完成1篇完美的文章。多数作者都需要至少3遍以上的修改,才能算是完成了文章修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的认知,即使已经付诸印刷、公布于世的文章,依然有修改之处。
比如,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时,“绿”字曾写为“到”“过”“入”“满”……,最后才确定为“绿”。而且这首《泊船瓜洲》正是因为这个“绿”才令人印象深刻。 贾岛边骑驴边琢磨着“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马克思说“绝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的作品”,所以,即使是出《资本论》德文第二版,他也没有放弃修改。
03 尊重你的读者,保持文章性别中立
性别歧视是最容易引起读者反感的因素。当读者被简单地划分为男性和女性时,你不经意间的性别泛指,很容易触动男性和女性的敏感神经。而且,不是所有的男性,都希望你将成功、责任、强大等正向词都压在男人肩上;也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希望你将妩媚、软弱、柔美等代表依附性的词语,用在女人身上。
当需要泛指代词时,他或她、他们比他、她要令读者感觉愉快。
现代社会对于两性在职业、服饰、行为、名词等方面的区分已经越来越小。
人们不再认为,哭是女人的权利,刘德华《男人哭吧不是罪》自2000年传唱至今,仍然能够引起很多男人的共鸣。因为他唱出了在感情世界、现代社会,男人并不是无坚不摧的硬汉子。人们也不再认为,只有女人才能穿裙子、踩高跟鞋,当乌克兰妖男团kazaky穿着热裤、短裙,踩着高跟鞋在台上扭动臀部的时候,迎来的不是嘲讽,而是尖叫。
现在,女人帅起来,就没有男人什么事儿了;男人妩媚起来,就没有女人什么事儿了。
此外,现代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有些以往由女性来承担的角色,由男人来承担,反而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前些年,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让我们看到爸爸带娃的新潮流。并且,从心理学来讲,爸爸带孩子,对孩子的情商、社会化和性别认同发展更有益。
近些年,飞机上的空少、电视剧《月嫂先生》、电影《保姆先生》等,也让我们欣赏到以往专属女性的职业中的另一道风景。
所以,在写文章时,我们要特别注意文章性别中立,不能再局限于习惯思维。
其实,写文章不难,写好文章才难。《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的20条原则,涉及到如何明白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与表达顺序、如何选择恰当的写作方式、如何提高文章的可读性。一篇好文章需要结构合理、风格独特、可读性强,愿我们都能够写出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