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形容悠闲的成语-莫负好春光|带上孩子,跟着成语去旅游!

形容悠闲的成语-莫负好春光|带上孩子,跟着成语去旅游!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2 09:15:41
阅读:





暖暖的


轻风拂面


正是出游好时节


“寓教于乐”越来越成为当下家长们的追求,带着孩子,跟着成语去旅游,不失为一种好的休闲方式,同时也是对文化的亲身体验。


约上亲友,携上孩童,跟着成语一起去欣赏下,成语典故中的那些名胜吧!


洛阳纸贵


比喻作品为世所重,


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故事是这样的


西晋时的文学家左思,相貌平平,说话时还有点结巴。


他小时候十分调皮,不爱读书。父亲经常为这事怄气,跟人聊天提到他就直摇头地说:“别提他了,这小子还不如我呢!”等到长大,他逐渐懂事了,从此发愤用功,常常手不释卷,学问大有长进。


他很有文才,能写一手漂亮文章,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


开始时他用一年时间写过一篇《齐都赋》,并不被人看好。但他并没灰心,继续写下去。心想,既然《齐都赋》没有写好,就再写一篇《三都赋》吧!他反复构思,要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融入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抒情言志,而且一定要写出特色来。


别人笑他不自量力,但他不怕人家冷言冷语,下定决心一定要写好。


他写《三都赋》时,绞尽脑汁,废寢忘食,十分辛劳。床头、案头甚至厕所都放了纸条,一想到好词佳句,便记下来。


十年磨一剑。他整整花了十年功夫,终于把《三都赋》写出来了。


文章写成后,他又字斟句酌,反复修改。


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呈当时的名士皇甫谧斧正。皇甫谧读了,拍案叫绝,连说:“好文章!好文章!”并且欣然为之作序。


《三都赋》迅速流传开了。京城洛阳的文人看后,纷纷购纸传抄,纸价一下子也贵了好多。这就是“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的来源。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出处


洛阳市: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伴随着牡丹花的香气,中华文明在这里传承。“问鼎中原、程门立雪、才高八斗、乐不思蜀”等成语也都出自这里。


地址:河南西部,地处九州腹地


叶公好龙


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故事是这样的


春秋时,有位在叶地当县令的楚国贵族,字子高,自称叶公。


他在屋梁上挂着龙的模型,还请人雕了好多龙,居室墙壁上也画着龙。


他生活在龙的中间,很是快乐。吃饭时,边吃边看着龙;睡觉前,要欣赏一下龙才能入睡;有时还会自言自语对龙说着话。


这事很快传开了,也感动了天上的真龙,它飞下来拜访叶公。


到了他家,龙把头向窗户里探看,然后伸进来和叶公打招呼,龙尾太长,只好拖在堂屋里。


叶公见了真龙,吓得魂飞魄散,双脚发抖,慌不择路。


原来,叶公喜欢的是画的龙、雕的龙,而不是天上的真龙。


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而叶公的真实名字叫沈诸梁,他曾辅佐楚惠王,兴建东西二陂水利工程,平定白公胜之乱,晚年退老于叶。为百姓做贡献。


出处


平顶山叶县:在叶县西北有一座叶公陵园,翠柏簇拥,建筑典雅,布局严整,建筑是三进院的格局,由落歇山式琉璃瓦甍宫殿式的建筑组成。叶公的后裔,以“沈”或“叶”为姓,尊沈诸梁为始祖,它也是海内外叶公后裔寻根问祖和人民群众瞻仰谒拜的胜地。


地址:河南省中部偏西南地区


三顾茅庐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故事是这样的


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桃国三结义”,关张二人一心辅助刘备打天下。


刘备认为,要打江山,还得有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运筹帷幄的军师。这时,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他智谋过人,是个奇才。


此时,诸葛亮隐居在南阳隆中卧龙岗。他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刘备思贤若渴,便与关羽、张飞一起,不惜跋山涉水,来到诸葛亮隐居的卧龙岗,请他出山。


三人来到诸葛亮的草屋前面,只见柴门紧闭,他们只好站在门前等候。等了一会儿,门终于打开了,一位小童出来说:“先生不在家。”说完,小童头也不回进屋了,三人只好失望而归。


第二天,他们起了一个大早,动身赶到诸葛亮住的地方。门打开了,他们看到一个读书人正捧着书在读。三人大喜过望,急忙上前施礼:“久闻先生大


名,特来拜访求教。”


那人抬起头来, 问明来意,微笑着说:“先生错了,


我是他弟弟诸葛均,家兄刚才出门去了。”刘备三人只好告辞出来。


又过了几天,刘备准备三顾茅庐。急性子的张飞嫌麻烦,刚要出门,他对刘备说:“我看诸葛亮是村野之人,谅也无甚大本事。不劳两位兄长,小弟一人去见他就得了。如果他还摆什么臭架子,我把他绑来见兄长就是了。”刘备怒瞪他一眼说:“休得无礼!”


他们又来到卧龙岗。这次总算没有扑空。可孔明正在午睡,他们又垂手等候。孔明醒来后,伸伸懒腰说:“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小童说刘备来访了,诸葛亮说:“快请进!快请进!”


宾主坐下,品茗畅谈。诸葛亮纵情高谈“三分天下”的形势,提出“联吴抗曹”的主张。刘备甚为赞同,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决策”。


从此,诸葛亮成为刘备军师,一直辅助他打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原本是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成语典故。


出处


南阳诸葛庐: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历史。是诸葛亮十年躬耕隐居地,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三分天下”的策源地。刘禹锡有《陋室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庐内茂林修竹,绿荫遮道,景色宜人,现存建筑基本上保留着元、明时期的建筑特征。明万历皇帝钦赐诸葛庐七弦琴1件,现在仍珍藏在庐内。


地址: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


愚公移山


比喻有毅力,有恒心,做事坚持不懈,不怕难,迎难而上,不退缩。


故事是这样的


太行、王屋二山,方圆七百里,高近万丈,本在冀州南面,黄河北面。


北山有一位名叫愚公的,年纪快九十岁了,白发白须,满脸沧桑,但身体看上去还十分硬朗。他家正对着这两座山,出入很不方便,常常要绕着山走很远的路,几乎与外界隔绝。


苦于交通堵塞,愚公召集大家商量,说:“我和你们拼尽全力移去两山,直通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你们认为怎么样?”大家纷纷赞成。


只有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以你的力气,还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何况是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而且,你把大山的土石放到哪里去呢?”愚公很有把握地说:“这些土石可以扔到渤海边上和隐土的北面。”于是,他率领家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砸石锄土,把土石装在箕筐里,挑到渤海边上。邻居是一名寡妇,家里有个小男孩,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前来帮忙,他们挖山不止,一年才回家一次。


河曲有个叫智叟的,年纪跟愚公差不多,他笑着前来制止愚公说:“你也太过愚笨了,凭你的残年余力,还搬不走山的一草一木,何况是大块泥巴和块块巨石呢?”


愚公听了,长叹一声说:“你太顽固了,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一个小孩子呢!你想想,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子子孙孙繁衍下去,无穷无尽,而山并不会增高,何愁搬不走这两座大山呢?”智叟听了,无言以对。


山神听到这一消息,担心愚公挖山不止,便把这一切报告给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派两位大力士下凡,一个神仙背一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之南,汉水之滨,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


愚公喜笑颜开,智叟再也没话说了。


出自《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的故事被人们传诵千年,而愚公想要搬走的太行、王屋二山也传承着愚公精神巍然屹立。在如今,它成为了中国人坚忍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写照。


出处


济源王屋山:王屋山不仅是道家人物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之地,还具有独特的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的自然景观,在2006年申请为世界地质公园。愚公移山的雕塑惟妙惟肖,坚毅的眼神向人们传达着努力向前的壮志雄心。


地址:河南济源市西北40公里处


望梅止渴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故事是这样的


三国时,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行军时迷了路,走进了一片旱地。


赤日炎炎,士兵们个个汗流浃背。曹操是军事家,他很有作战经验。他知道再走不出这片旱地只有渴死,打胜仗更是一句空话。


找水救命是关键。他派探子出去察看,回来时说前边一滴水也找不到。


烈日当空,一滴雨也没下过。士兵们口中冒烟,渴得不得了,有的甚至小声埋怨,说再这样下去,就会中暑倒下,必死无疑。


“怎么办?”他急中生智,便传令下去:“前边是一片梅林,结了很多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快点赶路,便可吃到酸溜溜的梅


子啦!”


这一招可真灵,士兵们一想到梅子,口水直流,也不怎么感到渴了。


队伍很快就走出这片干旱地。


战士们欢呼雀跃,曹操也欣喜非常。队伍顺利到达目的地。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是讲曹操带兵攻打张绣时,天气十分炎热,军队缺水,士气不振。曹操施计说前方有一大片梅林,士兵们一听口水直流。一股作气,攻下了南阳。


出处


南阳梅林铺村许昌曹丞相府:在南阳方城县有一个梅林铺村,古时候有大片的梅林,据考证,这就是当年“望梅止渴”故事的发生地。


在许昌的曹丞相府,也有一大片梅林。丞相府是在原来曹操大营和办公的遗址上恢复重建的,是国内目前第一个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题景区。


据说当年曹操班师回到许昌后,为纪念这次战争胜利,精选青梅,酿造美酒,犒赏三军,并在梅林里建造一座亭子,全用梅木雕刻,曹操亲书匾额“青梅亭”,还把“望梅止渴”四个大字写在影壁墙上。


地址:许昌市区魏武帝广场东侧


高山流水


指的是知音,即能理解


自己,帮助自己的好友。又指两人友谊深厚。


故事是这样的


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叫俞伯牙,他的琴弹得很好。琴音有时如高山雄伟,流水汤汤;有时如春花初绽,小燕呢喃。高低错落,节奏分明,优美动听,十分和谐,常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俞伯牙有位好友叫钟子期,是个砍柴人。


伯牙弹琴时,只有一个人能听懂他的琴声,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一次,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巍巍高山,他的想法也通过琴音表达出来。钟子期听了说:“好啊,巍峨高大就像泰山那样雄伟啊!”


又一次,伯牙想着流水,弹琴时融入了这种感情,钟子期听得入迷。伯牙弹完,钟子期还陶醉在这琴声里。隔一会儿,他说:“好啊,这琴声就像淙淙流水那样悦耳动听。”


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伯牙悲痛地说:“我失去知音了。”


他去拜祭钟子期的墓,在墓前,把琴摔断了,从此不再弹琴。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出处


武汉古琴台: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麓,月湖东畔,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是武汉的著名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文物其一。


地址:武汉市汉阳区琴台路10号


成语是历史的沉淀,每一个成语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它是棵智慧树,经过上千年时间的沃土灌溉,结出一颗颗智慧的果实。历史知识、民俗风情、生活哲理,凝聚在其中。阅读母语,亲近智慧。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两本是为小学生精心打造的成语故事书,将让孩子拥有不一样的母语阅读体验。学生掌握的常用成语,同时还设计了颇具特色的单元配套练习,介绍了生动有趣的成语小知识。


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设“价值风向标”专栏,挖掘成语的思想内涵,使小学生在学成语的过程中,既能提升母语素养,又能得到人生启迪,做有正确价值观的人。书中精美的插图和页脚格言警句、俗语谚语,也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


这套书根据最新小学语文教材编写 ,是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荐读本。是学生的微工具,一册在手,小学阶段的成语尽在掌握中


如今我们穿越古今,跟着成语去旅行


让孩子在中华成语典故文化的浸润下


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情画意


在鸟语花香的季节,来一场和文化的约会,相信会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第一扣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