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形容自然的成语-王源成了气候植被记录博主?那些悄无声息的“自然缺失症”

形容自然的成语-王源成了气候植被记录博主?那些悄无声息的“自然缺失症”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07 06:41:12
阅读:




自然教育的课堂也可以是你家的小区绿化带。




文|金弋


编辑|金弋


图|网络






近日,王源在绿洲上分享的照片火了,照片是波士顿初雪,画面美不胜收,让人眼前一亮。




再翻看王源往日的分享,从落叶、树林到雪景,满屏都是风景照,果然是当之无愧的“气候植被记录博主”






看到美丽的自然风景,相信每个人都有想要保留下来的欲望。




热爱自然,似乎是人的本能。




但是,如今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森林的我们,与自然却越来越远。




我们在屏幕里看风景,我们夸王源接近自然,享受自然,却忘了自己与自然很久没有近距离接触过了。




这个问题在儿童身上表露无遗。一种“自然缺失症”似阴霾笼罩在大多数孩子头顶上方。




美国著名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用"自然缺失症"一词来形容现代社会的儿童与自然没有联系,并通过大量调研和实例指出,抑郁、焦虑、肥胖、注意力紊乱,源头或许在儿童时期的“自然缺失症”。






许多医学专家也认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减少是儿童肥胖、注意力障碍和抑郁的重要原因。




1



什么是“自然缺失症”?或许可以这样回答。




孩子看着视频里星星点点的萤火虫,问:“妈妈,萤火虫真的这么美吗?它和星星有什么不一样呢?”




现在的孩子有各种主题的游乐园、各种新鲜的玩具,乐高、拼图、模型,却不能说出看萤火虫时感受。




这时你或许可以见缝插针地给孩子来一堂科普课,甚至可以找到相关的视频充分证明两者的区别。




但是以上这些,都不能将你对萤火虫的观感全面呈现出来——那是一种脉动着的生命光亮。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呢?很简单,有机会带上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一场“萤火虫盛宴”就行了。




生活中,关于自然的教育窘境其实不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会感叹自然纪录片的惊心动魄,却没了与自然相处时最原始的悸动和乐趣。所以,我们给孩子讲的自然,也没了最动人的色彩。




但是,我们的父辈却完全不一样,他们与自然有着融于血液的牵绊。




无论什么时候提起童年,他们总有说不完的乐事儿,上山掏鸟蛋,下水摸鱼虾,明明是那么新奇的玩意,在他们嘴里却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让你想要更多的探究。




从父辈与自然的关系紧密,到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对于自然的陌生疏远,这一过程应该就是“自然缺失症”一代一代“病情”加重的生动演示吧!




2



印度著名教育家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说:




如果你失去了与自然的接触,那么你必然会失去与其他人的联系……对落叶和山间巨树的敏感远比通过所有的考试和拥有一个吸引人的职业重要得多。




的确,不要小瞧自然,它对人的影响不亚于社交、考试、职业。




很多案例都向我们说明:那些在乡间撒野的孩子,在长大之后都多了那么一点浪漫与豁达。




在《从文自传》中,沈从文写到自己性格“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而这些其实来源于小时候逃课的习惯。






在逃课之后,他与“自然”在一起。




碰到下雨时以怕打湿鞋子为理由,脱鞋袜赤脚在水中走路,还故意往深水中走去;到了四月季节,又逃学到山上捉蟋蟀,还总结出一套捉蟋蟀的独门诀窍;雨天喜欢在泡软了的田埂上疯跑,弄得全身是泥,被罚关在空房子里……




在他的描述中“河中的鳜鱼被钓起离水以后拔刺的情形”“空山中歌呼的黄鹂”“树木上累累的果实”……填满了他被罚跪时的空白与乏味。




从字里行间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精瘦的男孩眼神灵活,嘴角含笑,筹划着下一次的逃学。




一个孩子这样狂热的奔向自然,不正是陶行知在《春天不是读书天》一文中的理念吗?




春天不是读书天:关在堂前,闷短寿缘。


春天不是读书天:掀开被帘,投奔自然!


春天不是读书天:鸟语树尖,花笑西园。


春天不是读书天:宁梦蝴蝶,与花同眠。




德国的“自然教育”全球闻名,森林幼儿园遍地开花,这些幼儿园通常没有教室,让孩子回归大自然,他们可以爬树、玩火,逐渐孩子的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要学习及探索更多有趣的自然现象。




孩子们接受森林教育,即使零下28摄氏度,孩子们也在室外呆着,只在少数格外严寒的日子里,孩子和老师会钻进露营帐篷或木头建的小教室暂时躲避一下。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孩子却很少得感冒。这应该就是孩子与大自然亲密互动后被赠予的健康体魄吧!




3



那么应该怎样重建孩子与自然的联系呢?




美国政府受到《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的影响,于2009年推出了No Child Left Inside法案,敦促各个州设立环境教育标准,鼓励儿童到户外进行主动的发现式、实践式学习。




而我国自2012年以来,以研学旅行、科普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等各类名目成立的自然教育机构相继成立。




在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研学旅行正式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后,全国范围内围绕研学旅行设置的自然教育机构开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家长有更多的自然教育机构的选择,但同时也可能会挑花眼,需要你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功课,对比各家的优劣。






但其实,不需要把自然教育看得那么遥不可及,自然教育的课堂也可以是你家的小区绿化带。




曾经采访过的一个教艺术设计的大学老师,她就经常带孩子在小区绿化带玩耍,教孩子认识一些树木的名字,观察树木的形态,孩子十分感兴趣,两人常常一待就是一下午。




一起和孩子捡一些落叶,搓开闻闻不同的叶子的味道;




给孩子一个口袋,用来装一些“宝贝”,比如掉落的果实、树叶、树枝、花瓣等等;




用手感受不同树木枝干的触感;




用手指碾一碾土壤,感受土壤的湿度,还有混杂在里面破碎的枝叶;


……




这些都是带着孩子感受自然的思路,还可以发散思维转移场地,在沙滩、公园、乡村……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只要我们用心发掘,就能找到更加丰富的自然教育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