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申请西游取经获得批准后,便迫不及待上路了。虽然有两个小和尚和一匹凡马跟着,但不久又变成老虎叔叔的早餐,只得单枪匹马往前行。
一路上磕磕碰碰,总算按照观音菩萨的计划实施,收了三个徒弟,即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为什么不是四个或者两个,因为三兄弟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其一,都有一个法名,叫做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都是悟字辈弟子,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说明三个还没有“悟”。其二,都有唐僧师父给取的一个“小名”,即行者、八戒与和尚,同样缺什么补什么,孙悟空缺少实践机会,猪悟能需要遵守戒律,沙悟净要像个僧人。
再仔细分析,这三个名字蕴藏一个重大秘密!其背后是观音菩萨、唐僧对师兄弟的期望,也指明了修行的路径,《西游记》是一部禅宗的著作,因此每个细节的背后,都是一个教人如何悟禅的方法和功夫。
揭开谜底,三兄弟的名字体现的是“戒定慧”的基本修证层次和功夫。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也叫三学,是佛祖传授的参禅悟道的三项基本训练。
猪八戒,基本要求是“戒”,即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行。八戒又叫八关斋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这些戒条对一个修道的人非常重要,它能让每个人远离声色犬马,一心修道。
孙行者,要求要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唐师父要求孙悟空不要意马心猿,要时时处于“定”中,行住坐卧都在定境。很多人以为入定就是打坐孤禅,这个问题六祖慧能已经说过。河北智隍禅师坐禅二十年,以为进入定境了。后来,经六祖指点,终于悟道。六祖指出,时时心如虚空,但千万不能执着虚空,有那么个观念,一切自在,随意应用,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则“无不定时也”。当然,实践证明,打坐是进入禅定的最佳途径,一般人不可轻易否定。
沙和尚,要求要修慧,不断增长自己的智慧。修慧学要求芸芸众生,要彻悟宇宙人生真相的般若智慧。
佛教通过戒定慧的修学层次,即守戒律,习禅定,最终证得无上智慧,才能真正实现解脱,了悟人生真谛,达到最大限度的超脱。
假如说,八戒、行者、和尚是世俗说法的话,悟空、悟能、悟净则是出世间的说法了。
悟能,首先在这个能字。能,是一个人的本能,本能是什么?就是天生的、自然的习性,每个人都有。“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讲人的本能。人之初本来是不是善的?是一个纷争了几千年的话题。不管如何,要前进,要悟道,要学有所成,要成为圣人、仙人、佛陀,首要一条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本能。因为人的本能是喜欢声色的,喜欢声色并没有错,但是如果过分了,不加以“八戒”,这个本能就会将人从圣道引入魔道,即齐天大圣变成了牛魔王。
悟空,关键在这个空字。空是什么?一个参禅到了极致,也就是说悟道的人,就是悟空了。悟个什么空,恐怕自己修证的人才会明白,正如玄奘法师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悟净,最终的目标就是净,一尘不染,轻轻松松,毫无挂碍。净,是内心的宁静,心非常平和,处于一种非常安定的状态,也就“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你自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净,更是心的纯洁干净,没有任何污染。人真正做到了不受身心境的干扰,不受根尘识的影响,也就做到了“静”和“净”。
在《楞严经》中,佛祖告诉弟子阿难“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这个“漏”的意思,打个比方,每个人都有眼睛、鼻子、舌头等,有了这些感官,就喜欢看好的如美女,闻香的,吃香喝辣的,就会使人徒增烦恼,这就叫有漏,如果能够做到清清静静,不受内心外界影响,没有干扰没有烦恼,就是无漏。
三无漏学的根本就是让人经过修炼,远离烦恼,达到清清静静的顶级状态。例如摄心为戒,就是要保持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再由遵守戒律,逐步进入定的状态,最终产生出无穷的般若智慧。
这条路径,通过孙悟空师兄弟的名字告诉人们,戒定慧三学具足,同时也三宝具足。三宝是我们真正归依处;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三宝,也是师兄弟名字的一层意思。
这涉及到三皈依的问题,也就是唐僧告诉“空能净”的学习路向:孙悟空,就是“归依佛”觉而不迷,猪悟能“归依法”正而不邪,沙悟净“归依僧”净而不染。
佛教导人们修证的三大要领就是“觉、正、净”——空能净,这是自性三宝。觉、正、净,每一个人都有,都具足的。时时刻刻做到觉、正、净,,用觉、正、净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这叫做三归依,这是真正的归依。
在人生的历程中,即使是普通的人,也要学习“戒定慧”:要充分认识这个“戒”,可以理解为规制,要遵守规则,大的就是法律法规,一个“守戒”的人,无疑是非常高尚的。其次,要成为“行者”,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而自己的身心要不受声色犬马的影响,这样的人事业不成功佛祖也不信。最后,落脚点在于“悟净”,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为的人,高尚的人。
这或许就是孙悟空师兄弟名字给我们最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