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清明节语句-清明节的诗意

清明节语句-清明节的诗意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2-27 13:26:24
阅读:
最新资讯《清明节语句-清明节的诗意》主要内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在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节日,它们是民俗,是文化,是古韵流风,是人文情怀。清明既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节日,在咱们中国人的生活中乃至精神世界里,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清明节语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在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节日,它们是民俗,是文化,是古韵流风,是人文情怀。清明节,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清明既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节日,在咱们中国人的生活中乃至精神世界里,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是诗的国度,历代诗词中不乏对清明的描写和感悟,可谓诗意装点清明,清明又寓诗情。今天就让我们拣选一些经典之作,以飨各位诗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说到清明,这大概是绝大多数人能想到的第一首诗。是的,杜樊川这首七绝,可谓所有写清明诗词中的压卷之作。全诗无一冷僻字,无一生涩典故,读来琅琅上口,意思通晓顺畅、如同白话,虽鄙野俚人亦可懂。全诗营造了一种凄清愁闷的气氛,却在惆怅忧怀中又见出含蓄淡雅的韵味,仿佛一幅冷峭孤丽的清明春雨图。


这里有两个概念要澄清,“欲断魂”与清明节扫墓之事并无关联,“杏花村”也不是今天山西那个杏花村。《千家诗》云:“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断魂是踏青游人遇雨而情致受到影响,所以想找个落脚的地方喝几盅歇息避雨,也散散心头之愁绪。杏花村在今南京郊外,后世以杏花村为酒称,其实恰恰源于杜牧这首诗。


(唐)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严格意义上讲,这首诗写的是寒食节,不过因为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距甚近(寒食通常在清明前一两天),所以习惯上把二者放在一起,也是历来通行的做法。韩翃的这首诗极其凝炼地描摹出寒食节皇城里的春色景致和富贵气象,前两句简洁明快,白描出柳絮飘飞、柳枝曼舞的春日风光,后两句灵动传神,精巧刻画了贵族阶层的恩宠和特权。


后人有一种解读,说此诗有讽喻之义,盖寒食节天下禁火,独皇家贵胄可以例外,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同感,鬼叔以为这可能过度解读了。从留存的一些史料看,这首诗在当时大受皇帝及朝臣们喜欢,唐德宗因为赏识这首诗,还特意赐予韩翃“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可见在那个时代并不忌讳这样的不平等,而韩翃的高明处在于,不着议论形迹,或有讥刺之意,阅者自去体会。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在写下这首七律时已年过六旬,壮志未衰却也一生难酬,岁月的流逝和对朝廷的失望,使得少壮之时的意气风发与裘马轻狂,换来如今的惆怅感伤与愁怀无奈。但是全诗却无颓唐之态,尽显一个洞明了世事的花甲老人,壮怀激烈中平添了一些平静和隐忍,然而我们依然能从这看似闲适的语句中,读出诗人澎湃的情怀。


淅淅沥沥的春雨,若隐若现的卖花声,那种凄清如水的景致,与其说跃然纸上,不如说直入我们的心扉。这正是大家手笔,用最简洁晓白的语句,便能把景与情自然交融而不着痕迹。读诗切莫匆忙,细细品味是关键,诸君且看那“一夜”二字,正点出诗人彻夜不眠,忧思系于家国的情怀,与颈联之作书品茶、尾联之迫切归家的悠然形成鲜明对比。可见闲闲笔墨,却藏不住胸中难抑之波涛。


(宋)高翥《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高翥是南宋时期江南诗派的重要诗人,不屑功名,布衣终身,喜欢闯荡江湖,致力诗画创作。他的诗朴素自然,清新雅淡,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又如“鸦落野田长趁晚,雁沉烟渚最宜秋”,遣词精妙却又毫无斧凿之痕,读来仿佛一幅完美的画卷在你的眼前缓缓打开,有层次感,又意趣深远。


这首写清明的七律,我以为是历来写到祭奠亲人最好的一首。首联直入扫墓之场景,语言看似晓白如话,实则恰是好诗的章法。纸灰比喻为白蝴蝶,何其精绝,盖蝴蝶绕坟,乃先人泉下有知矣;杜鹃滴血之哀,狐狸眠冢之忠,对于生者的悲痛与思念,还有什么较这样的比拟更好表达的呢!及至晚归看到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想到人生不过如此,不如有酒当醉,到了阴间可就一滴也喝不到了啊!


(宋)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凄风苦雨,闻声动容,清明孤寂,葬花题铭。这哪里是觉翁,分明是那个我见犹怜的林妹妹。我瞪大了眼睛仔细看,没错,是傻老爷们吴文英。他所见,和她分手的地方,如今一片绿荫;他所思,摇摆的一缕柳丝,仍系挂着一份柔情。料峭春寒,他独自以酒为伴,本想醉梦中与她重逢,不料又被啼莺唤醒,唉!


西园的亭台和小径,日日都打扫干净,他还是习惯于到这里来看新晴的风景,新晴,又怎见得不是心情呢!蜂儿也留恋着秋千,因为那绳上面还有她纤纤素手握过的芳馨。这位痴心情种真是一往情深啊,满腹的惆怅伤感,总盼着她的倩影再次出现,可是她在哪儿呢,惟见幽寂的石阶上,一夜间青苔已经丛生......


(南唐)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冯延巳的政治才干虽然很平庸,却不失于一个优秀词人的称誉。他的词作多写男女相思和闲情逸致,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对北宋初期词家有较大的影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道:“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刘融斋在《艺概》中也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这首词就是典型的冯氏风格。全词于春景用墨颇多,至末两句方收于写情,情寓于景中,正是用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的春景,反衬出人的孤寂和忧伤。六曲阑干,人的心绪又何止六曲;钿筝惊燕,连成双的燕儿也不耐凄清。游丝、落絮、红杏、清明雨,点点滴滴都是空虚怨抑,丝丝缕缕都是伤感愁绪。


(宋)王禹偁《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正是春深之时,却无花可供观赏;节日正是举杯之期,却无酒可供畅饮。这该是怎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寺的僧人,一切都显得萧条孤独而兴味索然。短短十四字,把一种冷清寥落的心境写到了极致。昨天寒食节已过,从邻家讨来了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大清早,天尚未明,就在窗前点上灯,还是坐下来读读书吧。


不得不承认,王禹偁的这首诗,可谓佳作中的佳作。清明诗,有写得热闹纷纭的,有写得凄苦婉转的,有把春景呈现如画的,有把心境描摹出神的。王黄州的《清明》,却把“孤独”二字写到了骨头里,又像华佗刮骨疗毒般一点点挑了出来。别人遣怀是释放情感,王氏遣怀是心移旁骛,只是不知道,那书那灯可否明白!


(唐)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任徙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密州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城里城外春色烟雨,乡思萌动,遂作此词。


东坡于诗词文赋书画上皆为大家,此词正是他脍炙人口的众多佳制之其中一首。全词短小玲珑,却气韵疏旷,便只是上阕“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寥寥数语,意境已跃然而出。寒食后喝点酒,未料却触动乡思,无奈空自嗟呀。聊以自慰,且点上新火烹煮新采的明前茶尝尝吧。而末了“诗酒趁年华”可谓警句,警人警己。有人说这体现了苏轼“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超然人生态度,信然!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