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生命的格言-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最经典的40句名言

生命的格言-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最经典的40句名言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2-23 03:26:16
阅读:
最新资讯《生命的格言-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最经典的40句名言》主要内容是它是一部极其烧脑的作品,即便少数人读一遍即可读懂大意,却很难完全读透作者埋藏在字里行间的隐喻。归纳总结,无非就是这三组词及其之间的关系:轻与重、灵与肉、媚俗与牧歌。-生命的格言,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米兰·昆德拉


这本书与我之前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一样。它是一部极其烧脑的作品,即便少数人读一遍即可读懂大意,却很难完全读透作者埋藏在字里行间的隐喻。这部小说的几乎每个人物,每个情节,乃至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都是隐喻。而整部小说,就是隐喻套着隐喻创作完成的。


米兰·昆德拉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归纳总结,无非就是这三组词及其之间的关系:轻与重、灵与肉、媚俗与牧歌。


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了,以上三对词组,都是相互对立的。但米兰·昆德拉显然不想描写浅层次的三组对立的词,而是要写出它们之间模糊不清的分界线(即彼此无限接近,乃至融合),以及每一组对比词之间的相互转换。这也是这部哲理小说最大的魅力。


推荐许钧译本


一、重与轻

生命抑或灵魂,是否可以永恒轮回?


千百年来,无数人被这个问题所惑。直至今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都会给出不同的解答。


米兰·昆德拉也陷于“永恒轮回”之思考。但他并不纠结于答案,而是在这一思考的过程中看到了两种可能:


假如永恒轮回存在:“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那么,“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假如永恒轮回不存在:“如果未灭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未灭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那么,永恒轮回就成为了最沉重的负担。


这是说,永恒轮回存在,即是轻;永恒轮回不存在,即是重吗?重便真的残酷,轻便真的美丽吗?


昆德拉通过正与反的论证,让我们看到了正反两个层面的对比:“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以上种种辩证的阐述,让我们有点蒙圈——轻与重,我们到底该追求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轻者为正,重者为负;而贝多芬似乎将重当做某种证明的东西——“重、必然和价值是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


昆德拉,到底倾向于谁呢?事实上,他没有任何倾向,他是保持中立的。因为他看到,轻无恒轻,重无恒重,轻与重会因不断的累积而相互转换。(正如一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和一位反复轮回、不断来砍法国人透露的罗伯斯庇尔之间,有着无限的差别。)


于是他设置了故事的四个主人公:托马斯和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托马斯和萨比娜是生命之轻的代表,特蕾莎和弗兰茨则是生命之重的代表,有趣的是,作者偏偏不按性格配对,非要打乱他们的顺序,让托马斯爱特蕾莎,让弗兰茨爱萨比娜,又让萨比娜谁也不爱。


这四个人中,内涵最丰富的就是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组合,他们正隐喻生命之轻与重的融合,故事开始于他们矛盾的结合(对立的结合),结束于他们矛盾的统一(二者一同消亡:托马斯与特蕾莎共同死于一场车祸。而就在去世之前,他们彼此从生命的轻与重中解脱了)。


小说中的“女二号”萨比娜,也是一个“非如此不可”的设置。她一生都在不停地背叛,她背叛了亲人,背叛了爱情,甚至背叛了国家,直至最后,当亲人、爱情和祖国一样也不剩,还有什么好背叛的?萨比娜感觉自己周围一片空虚。这空虚是否就是一切背叛的终极?


萨比娜看似一生没有压力、没有责任,甚至让人略有些羡慕的命运,其实并不是幸福的,而是可怜的。“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有的情节都看似是偶然的,却都是必然发生的。在这部作品中,情节是无足轻重的,只是哲理表达的一种辅助工具。我们只读到书的一半,就可以看到结局。但这并不会让读者扫兴,因为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早已被昆德拉一步一步设下的哲学的陷阱所吸引,我们并不关注故事本身的结局,而是想找到层层哲理最底层的那个宝藏——即哲学的终点(可笑的是,哲学并无终点)。


二、灵与肉

这部小说从始至终,都未摆脱“灵与肉”的对抗与妥协。


与其说摆脱不了,不如说昆德拉根本就没想摆脱。他直接将人性最本质的灵与肉统统拿出来,赤裸裸地摆在读者面前,让抱着极大“欲望”的读者,最终“冷淡”地合上书。


小说的开篇,即是赤裸裸的“出轨”。而贯穿于整本书的,都是赤裸裸的肉欲,诸如女友无数的托马斯,习惯背叛的萨比娜,背叛婚姻的弗兰茨……但事实远不止如此简单。相信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发现一个规律:小说中没有任何一个是所谓的反面人物,也没有任何一个是正面人物,以至于我们无法去恨或者反感其中的任何一个人。


为什么呢?


因为真实的世界即是如此——“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肉体集中营,一具具肉体彼此相像,而灵魂是根本看不见的。”


为了更加突出灵与肉的主题,昆德拉将小说的背景设置在1968年苏俄入侵捷克的特殊历史时期。从大背景强国对弱国的“入侵”,到故事中强者托马斯对弱者特蕾莎的入侵,赋予“灵与肉”多重视觉、不同深度、不同层面的意义:“绝望攫住了整个国家,控制并压垮了一个个肉体,一直渗透到了灵魂。”


难道现实社会中的人,就真的可以摆脱“肉体集中营”的命运吗?否则,我们有何理由去恨托马斯和萨比娜?


正如小说中所揭露的可怕现实:“集中营,就是日日夜夜,人们永远挤着压着在一起生活的一个世界。残酷和暴力只不过是其次要特征(而且绝非必然)。集中营,是对私生活的彻底剥夺。”


正是基于“集中营”这个真实的社会背景,昆德拉通过一系列描述,让托马斯的风流和萨比娜的背叛显得并不龌龊。托马斯看似践踏肉体,实则他最懂爱,他是全书中唯一懂得真爱之人,也是唯一付出真爱之人。他为了特蕾莎放弃了所有(除了肉体),甘愿一步步“堕落”:从最优秀的外科医生,到乡村医生,再轮流到玻璃清洗工、卡车司机……他没有丝毫怨言,恰恰相反,他很享受自己愈来愈轻的生命:“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直至他生命中的一切都失去,只剩下爱——沉重的爱。轻至极限,竟成了重!这就是昆德拉让我们去体会的。


肉体和灵魂,到底有怎样的分界线?


昆德拉终于写出了一句无需我们思考、痛苦抉择的定论:“肉体是囚笼,里面有个东西在看、在听,在害怕,在思索,在惊奇;这东西在肉体消失之后还在,还残存,它就是灵魂。”


《伊甸园》


三、媚俗与牧歌

比起轻与重、灵与肉这两重思想,媚俗与牧歌这一组关键词,更加抽象,也更富深意。这也是昆德拉这部心血之作最重要的哲学表达。


小说的最后两部《伟大的进军》和《卡列宁的微笑》即是对“媚俗”与“牧歌”的诠释。


“媚俗”是什么?


昆德拉将斯大林之子因粪便(弄脏英国人的厕所)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与国家之间的扩张进行对比,得出结论:“为粪便而死不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死。德国人不惜牺牲生命向东方拼命扩张帝国的领土,俄国人则为向西方扩张自己的实力范围而丧生,是的,这些人为愚蠢的事情而死,他们的死才毫无意义,才没有任何价值。相反,斯大林儿子之死是在战争的普遍愚蠢之中惟一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死。”


这一颠覆我们认知的结论,其实是对造物主(上帝)提出的质疑:要么粪便是可以接受的,要么创造我们人类的方式是无法接受的。而媚俗,就是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那么,“牧歌”又是什么呢?


牧歌其实代表着最原始的一种情感。昆德拉直接将伊甸园的画面插入小说之中,最原始的“人”的感知是怎样的呢?在伊甸园,亚当对着泉水俯下身时,他还不知道水中看到的,就是他自己。更直接地说,在伊甸园中,人还未成其为人。因此,伊甸园中的人,对肉体与灵魂的两重性一无所知——这里只存在快感却无兴奋。“更确切地说,那时人还没有被抛入人之轨道。而我们,我们早已被抛入其中。对伊甸园的怀念,就是人不想成其为人的渴望。”


牧歌,只能是人无尽的追求,永远无法得到的追求。“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将牧歌献给另一个人。只有动物能做到,因为它没有被逐出伊甸园。人与狗之间的爱是牧歌一样的。这是一种没有冲突,没有撕心裂肺的场面,没有变故的爱。”


媚俗与牧歌,其实都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归根结底,媚俗不过是大写的牧歌的表现和美本身。


固然,所有人,都在用生命追求着美。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犹如作曲家谱写奏鸣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题也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延展。


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我们体验到了所有的善与恶,悲与喜,幸福与悲痛,这是追求美所必经的过程,只是,当生命走向终点——深深的绝望时刻到来之时,自己却一无所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最经典的40句名言

1.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对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2. 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3. 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4. 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就想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样。


5. 肉体是囚笼,里面有个东西在看、在听,在害怕,在思索,在惊奇;这东西在肉体消失之后还在,还残存,它就是灵魂。


6. 母性意味着伟大的牺牲。如果母性是一种大写的牺牲,那么做女儿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大写的过错。


7. 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肉体集中营,一具具肉体彼此相像,而灵魂是根本看不见的。


8.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犹如作曲家谱写奏鸣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题也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延展。


9. 人就是根据美的法则谱写生命乐章,直至深深的绝望时刻的到来,然而自己却一无所知。


10. 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11. 这些梦不仅富有说服力,而且还美。这是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遗漏的一个方面。梦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交流(也许是一种密码信息交流),还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想象游戏,这一游戏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梦是一种证明,想象或梦见不曾发生的东西,是人内心最深层的需求之一。


12. 忠诚是第一美德,它使我们的生命完整统一。若没有忠诚,人生就会分散成千万个转瞬即逝的印迹。


13. 背叛,就是脱离自己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


14. 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只有当迫害者误将它遗忘在某个角落时,我们才能与它不期而遇。


15. 失去私密的人失去了一切,而心甘情愿放弃私密的人则是怪物。


16. 爱情一旦公之于众会变得沉重,成为负担。


17. 爱情是一场战斗。


18.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


19. 爱情诞生的时刻就像这样:女人无法抗拒呼唤她受了惊吓的灵魂的声音,男人无法抗拒灵魂专注于他声音的女人。


20. 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便不复存在。


21. 爱情就像是帝国:它们建立在信念之上,信念一旦消失,帝国也随之灭亡。


22. 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惟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


23. 要是有什么方法把人分成不同类别的话,那么最佳的分类尺度莫过于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将人们引入不同的职业并终身从事。


24. 理想从来都是不可能找到的。失望把他们从一个女人推向另一个女人,赋予他们善变一种感伤的借口。


25. 大脑中有一个专门的区域,我们可称之为诗化记忆,它记录的,是让我们陶醉,令我们感动,赋予我们的生活以美丽的一切。


26. 没有幸福的快感,那算不上快感。


27. 隐喻是危险的。爱由隐喻而起。换言之: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28. 小说不是作家的忏悔,而是对于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29. 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上天不会赋予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生命以供比较不同的决定。


30. 如果兴奋是造物主用以取乐的一种机制,相反,爱情则是只属于我们的,我们凭借着它逃脱造物主的控制。爱情,就是我们的自由。


31. 把爱情从愚蠢的性欲中解救出来的惟一方法,应该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调节我们大脑里的时钟,让我们在看到燕子的时候兴奋。


32. 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


33. 人类的博爱都只能是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


34. 在媚俗被当做谎言的情况下,媚俗必定处于非媚俗的境地。媚俗一旦失去其专横的权力,它就像人类的任何一个弱点一样令人心动。因为我们中没有一个是超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媚俗。不管我们心中对它如何蔑视,媚俗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


35. 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36. 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地体现出来。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看他与那些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人类根本的失败,就是这方面造成的,其为“根本”,是因为其他的一切事物均由此而产生。


37.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抱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38. 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39. 与人相比,狗几乎没有什么特权,但它倒是有一项值得重视:它不受法律的制约,可以享受安乐死。动物有权无痛苦地死亡。


40. 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



越读时间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