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忌不选择。
据统计,中国图书品种量居世界第一位,仅2013年就出版了四十万种图书。光图书目录每本按书名、作者或译者、出版社、出版年月、图书分类、提要等一百字计算,约四千万字,每本书若四十万字,需要一百本,我们光看目录也看不过来,怎能不选择呢!
怎样选择?一个方法照“书目”读书。当年,陈垣先生向我们推荐清末洋务派首领、著名学者张之洞(1837~1909年)的《书目答问》,要我们根据其推荐的书目来选择书读。
我到琉璃厂买了线装本《书目答问》,回家一看,所选的书目有二千四百九十三种。于是我发现张之洞其意虽好,却不切实际。所以,不仅对所读的书要选择,而且对推荐书的书也要选择。
再如,老大妈到菜市场买菜,买条黄瓜还选新鲜、直溜、粗细、长短,挑来挑去,何况读书呢;女士到鞋店买双皮鞋,也是挑品牌、式样、质料、花色、大小,以至于后跟的高矮,挑来挑去,更何况我们读书呢?
有人认为读书不必选择,开卷有益,碰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我的读书经验,以及很多人的读书经验,都是读书要选择。利用较少、宝贵的时间,获取更多、有益的知识,这就要选择图书来读。
怎样选择呢?如经,先读“四书”和“十三经”中的《大学》。为什么?读《大学》同读《十三经》比较来说,先读《大学》的好处是:
第一,字数最少。朱熹统计为一千七百五十一个字,我统计则为一千七百五十三个字。两者相差两个字,这里不必去讨论。如今大家都很忙,字数少,就容易卒读。
第二,文字通俗。《大学》在儒家经典中是最为通俗易读的书。
第三,内容精粹。全书分作“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九个字;“八目”即“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六个字,总计才二十五个字,浓缩了儒家经典的精华。如史,读“四名”即名人如司马迁、名著如《史记》、名篇如《太史公自序》、名句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子,《老子》五千言。如集,喜欢屈原读《离骚》,喜欢唐诗读李白,等等。
有人问我现代文学作品读什么,恕我孤陋寡闻,每年如果只读一本文学书的话,就读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2010年我读出生于哥伦比亚、后移居墨西哥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著、范晔译的《百年孤独》,2012年读莫言的《蛙》,2013年读加拿大艾丽丝•门罗著、李文俊译的《逃离》等。
二忌不定时。
读书要定时间、定制度,才能持之以恒。我们一日三餐能够坚持,除肚子饿的因素外,六七点吃早餐,十一二点吃午餐,下午六七点吃晚餐,大体定时,家家如此,已成制度,才能坚持。读书也是一样。下面我举两个例子。
早上读书如康熙。康熙帝(1654~1722年)是个喜爱读书的皇帝,数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
他说:“朕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万几之暇,犹手不释卷。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几,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故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无甚差忒者,亦看书益也。”(玄烨《庭训格言》)
他在很长一段时间,早寅时(寅正四时)起,大约读一个时辰的书。卯时(卯正六时),吃早餐,做上朝准备。辰时(辰正八时)上朝御门听政。这样,每天早上的读书基本定时,形成制度,这就有了时间上的保证。
晚间读书如赵普。赵普勤读书,善读书,定时间,有制度。宋制,宰相以未时(未正下午二时)下朝归第。赵普回家后主要是读书。《宋史•赵普传》记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宋史•赵普传》)
《宋史》本传评论道:“家人见其断国大议,闭门观书,取决方册,他日窃视,乃《鲁论》耳。昔傅说告商高宗曰: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就是说,官员治国,重在读书,学习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增加智慧,自身醇正,有益治国。
周末读书的人更多。许多人平时很忙,利用周末,或半天,或一天,集中读书。这也是一种好办法。
三忌不消化。
读书的一个大忌是食而不化。这如同吃饭,吃的虽然很多、很好,但吃了之后不消化,也不吸收,不是等于白吃了吗?
如果在脑子里存储大量没有消化、没有吸收的知识,那还不如把知识储存在电脑的硬盘里,或者U盘里。一个移动硬盘,能存储一千G,可以原样保存,既不出差错,也不会丢失。
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存储知识,而是一为知识,二为智慧,三为顿悟,四为圆通。因此,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种案例,史不绝书,应引为戒。
四忌不践行。
读书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明•林鸿《饮酒》)
选摘自《阎崇年讲谈录:读史阅世五十年》作者:阎崇年,出版:九州出版社
本书是著名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多场精华演讲、报告的讲稿合集 。全书分为读书治学、地方人物、以史为鉴三大篇章,共十四篇。
本书中,作为史学家,阎先生将多年来致力清史研究的成果用通俗化的语言方式展现出来,让读者对清代有一个客观、完整的了解,拓宽了历史视野,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八十岁的老者,他将自己多年来的读书治学的心得,以及为人处世的经验精粹出来分享给大众,以期对普通读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和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