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努力实现着“教育救国”的理想。他怀着“文化为公”“爱满天下”的胸襟和“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发展人民教育,“为整个民族的利益来造就人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精神为人所敬佩,其教育思想对于当下仍有指导意义。比如陶行知对应试教育就深恶痛绝并用行动极力加以抵制。
陶行知在演讲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系统中存在着应试教育,其集中存在于当时的会考制度上,对于完全以应试为指挥棒的教与学,陶行知深恶痛绝。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创办的晓庄师范礼堂两边对联是“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他在重庆育才学校任校长时,有一套独有的教育理念:“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万物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陶行知和孩子们在一起
早在1934年6月1日,他发表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指出,自从会考的号令下了以后,中国传统教育界展开了许多幕的滑稽悲剧。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教育等于读书,教书等于赶考。一个月后,他在《生活教育》上又发表《行知行》一文,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行知”,主张“行知行”。这是他对会考制度只见“知”不见“行”的有力回击,是对应试教育的坚决抵制。
陶行知如此反对应试教育,那他是如何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呢?
陶行知的格言
陶行知力推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重视“行”,把实践放在第一位,从实践中学,再返回实践。那考些什么功课呢?他要求投考的学生必须有农事和土木工经验,会写文章,会演说。这样一来,就直接把应试教育下的哪些文凭迷挡在了门外。
1947年7月24日,陶行知患脑溢血离开了人世,享年55岁。他的灵柩上盖着一块红绸布,中间点缀着四个白色大字“人民导师”。陶行知墓位于晓庄师范旁,墓前牌坊的两边石柱上镌刻着郭沫若的手迹:“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横梁上写着四个大字:“爱满天下。”
陶行知的书法手迹
斯人已逝,但他的教育思想依然熠熠闪光,照彻我们今天的教育之路。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也应该追问一下,如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多少变为了现实?比如他深恶痛绝和极力抵制的应试教育目前是否还存在?是否还遏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