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傲慢与偏见电影台词-《傲慢与偏见》:成年后就很难重读的经典,只因我们知道的太多

傲慢与偏见电影台词-《傲慢与偏见》:成年后就很难重读的经典,只因我们知道的太多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8-08 01:20:06
阅读:

《傲慢与偏见》:成年后就很难重读的经典,只因我们知道的太多


内容简介:班纳特家里有五个女儿,最聪明的是二女儿伊丽莎白。在一次舞会上,傲慢贵族达西和伊丽莎白相识,但因为达西的傲慢让伊丽莎白对达西也产生了一种偏见。在之后的接触中,傲慢的渐渐不再傲慢,偏见的也放下了偏见,有情人终成眷属。


正文


我还是决定不去再看一遍《傲慢与偏见》而去写它。


实际上前面的几篇我也没有再读就直接写了。但毕竟,这次是《傲慢与偏见》,距离我上一次读它的时候几乎过了二十年。


楼下的大书柜,母亲十年前为了支持我写作而买的栗色三开门书柜里放有三个版本的本书,一本是文学普及本,一本是老版上海译文社带原版英文插图的,还有一本汉英文对照学英语用的。那个汉英对照本,我当时的想法是多简单啊,要去读一下原文,好去看看简·奥斯汀最原汁原味的句子是什么感觉。但是,那本书我从没读完过。


《傲慢与偏见》我发现自己成年后就没再读过,虽然曾经是那么喜欢过,还苦于纠结它和《简爱》哪本更好。虽然,我每隔几年就会重读一遍《根》和《荆棘鸟》还有《西游记》,但对于这本书却真的发现,它在我成年后就丧失了魔力。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都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看过《傲慢与偏见》的书友都能一眼认出这是本书的第一句话。这个开头曾和卡夫卡的《变形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还有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一起入选过世界经典小说最有名的开头。它开门见山又让人很快“入戏”,清晰地向读者传递了这样的两个信息:1、这是一个婚恋主题小说;2、这小说很俏皮。


果然,故事接下来就是以这种轻松+愉快地方式展开了。班纳特先生家里有五个千金,老大简最漂亮,老二伊莉莎白最聪明,老三曼丽像个老修女,老四吉蒂傻乎乎,老五莉迪亚是个疯丫头。这样的几个女儿本来就够演出好戏了,偏偏她们的妈妈还是一位把嫁女儿当做终身事业的班纳特太太。于是,在小说故事就这么热热闹闹地仿佛一出活话剧一样展开了。班纳特太太让班纳特先生为了女儿们的前途去拜访搬到附近的有钱单身汉彬格莱先生。班纳特先生本来是拒绝的,但过了两天又说已经去过了。接着,彬格莱举办的舞会现场,我们的伊丽莎白第一次和达西碰了头。虽然,在这一次舞会上彬格莱和简才是重点,但我们也很快发现了,故事的真正主人公,也就是视角倾向的那个正是二女儿伊丽莎白,从她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傲慢的达西先生。彬格莱问达西,说这个舞会上的美人他怎么看。达西回答说,最美的那个(简)已经给彬格莱做了舞伴,而那个二女儿还没有美到打动他的地步。


本文转自微信公共号:碧珊私读


就是这样一个生活片段,立刻树起了男女主人公的两个对立面。这正是“傲慢与偏见”的对抗性和共生性。这种处理方法我认为简单、讨巧、目标明确,但在现在的小说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这种过于戏剧化的设计看作是过于通俗化的,也就是“不太高级的写法”,反被运用的少了。如果这部小说诞生在中国,尤其是诞生在2000年以后的中国,我十分怀疑它是否还会有名。


接着,伊丽莎白,也就是我们可爱的丽萃就和达西先生较上劲儿了,我记得他们随后而来的几次交锋有这些内容:


1、威廉爵士在某次舞会上拉着丽萃的手把她正式介绍给达西。达西本想和丽萃跳舞但丽萃拒绝。


2、简去彬格莱家中做客却生了病。丽萃走了几里路去彬格莱家中探望。达西喜欢伊丽莎白运动后脸上的红晕,却嫌她把裙子弄脏了。


4、闯入个韦瀚,说达西曾阻止过他的前程,让丽萃讨厌达西。


5、丽萃的表哥柯林斯在舞会上出了洋相,而那次舞会简直就是灾难,因为“这家人好像合起伙来都要出丑”,让丽萃感到了自己家庭的粗鄙,觉得达西会看不起她,事实也确实如此。


……


看,这还仅仅是达西没求婚前的交锋。而后面,达西求爱被拒绝后,两个人又接连经历了丽萃和达西傲慢的姨妈对抗,老五莉迪亚和韦瀚私奔,达西出资帮助那两人结婚好挽回尊严,丽萃去到达西庄园偶遇达西受到了热情接待,达西姨妈去找丽萃让她千万拒绝达西的爱……


好热闹的一出戏啊,多么紧凑又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把日常生活、婚丧嫁娶、家长里短写的这么有趣。我想了想自己是否在其他小说中也有过这种相似的体验呢……


实际上我现在正是看着对面的书架,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正在找呢。


先说外国文学。


《呼啸山庄》?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


《基督山伯爵》?人物过于卡通化、传奇化,有些失真啊。


《悲惨世界》?伟大的这本小说,但因为它人物的传奇性和雨果的大段论述把生活部分冲淡了。


安娜·卡列尼娜》?每个人物都有高于自身的灵魂部分的心灵拷问,可生活中一般人没这么深刻啊。


再说中国文学。


《围城》?谢天谢地,终于找到了一本。


《啼笑因缘》?笔法套路化,人物数量和鲜明性都不够。


《正红旗下》?但未完成。


《芙蓉镇》?生活化的触碰够细腻,但女主人公有点儿假。


……


好吧,我承认。


这样看来,一本小说如果能写生活写到《傲慢与偏见》这个程度还真不容易。


来看看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名著的几个原因吧。


1、绝好的书名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好读、好记。两个P字母组合让读起来语感流利,降低了它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的门槛。


2、当然是人物


我不知道男人们是否喜欢伊丽莎白,但女人们都喜欢达西先生。英俊、多金、优雅、出身高贵、性格内敛却澎湃时如同火山。会读书的女人都是聪慧的,聪慧的女人都希望能像聪慧的丽萃一样遇到完美情人达西。


3、那些耀眼的次要人物


蠢笨又聒噪的班纳特太太,死要面子有小聪明的班纳特先生,对人卑躬屈膝注重实际的柯林斯,道貌岸然谎话成精的情圣韦瀚,风流无脑的莉迪亚,相貌平凡只能展露才华的老学究曼丽,妒忌成性却被泼冷水的彬格莱小姐,仗势欺人的傲慢夫人凯瑟琳……这些次要人物在书中出场不多却都闪闪发亮,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如今的社会依然可见,依然可以对照。


4、对于上层生活、绅士淑女的理想状态描摹


那种绅士和淑女的交往真让人着迷。高雅、丰富、充满了仪式感,还处处在等待。他们每天都在等着客人来访,等着谁来办舞会,他们的钱似乎都用在浪漫的社交上,而社交时需要穿着好服装,佩戴好首饰,还有马车接送,这简直就是西方上层人士的生活范本。进入社会的这些年,我见过很多人因为向往这种西方化的生活而不断努力,可见深入到了什么程度。


本文转自微信公共号:碧珊私读


写到这里,我也终于找到了为什么自己在成年后没再读过一次《傲慢与偏见》的原因了。我发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部小说缺少了留白,就是那种让人看的时候不用一直跟着走可以停下来想想的文字。《傲慢与偏见》似乎从未有一个段落是这样。奥斯汀都是直接告诉了我们。比如她想让我们知道伊丽莎白的内心,她会说,丽萃也同样盼着和夏洛特见面,要和她说说舞会上的事。比如,她写伊丽莎白参观达西庄园的时候会写伊丽莎白想,如果前段时间他向我求婚的时候我答应了,那现在这庄园也是我的。故事精彩绝伦,只是余音不足。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我发现了这部作品的“虚假”。不,这部作品是真诚之作,我所说的虚假指的是成年后随着阅历增长告诉我们的一些“真相”。我也曾嘲笑过柯林斯的市侩,还曾讨厌过韦瀚的虚伪,夏洛特的隐忍。但,当我成年后走入社会,自己采访出书,做了电影行业又写作了几年就改变了想法。柯林斯是为了生存。韦瀚,他只是想跨越卑微的出身,一直在找捷径。还有夏洛特,伊丽莎白不理解她的难处。与其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成为老姑娘被娘家人养着不如降低心理预期,嫁给老实人。这也是一种生活智慧。


伊丽莎白和达西,虽然小说中一再强调两人身份、财产的悬殊,但他们总的来说还是一个层面上的人。伊丽莎白曾对达西的姨妈说道,您的外甥是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言下之意说他们是般配的。试想一下,如果达西没有这样的出身就没有这样的地位和财富,即使相貌再英俊,风度再迷人,那他的魅力又还剩下多少呢?


我相信奥斯汀在写作这部书时是怀着一种轻松、幽默、积极、也带一点儿思考性的。她也绝没有故意在让人仰望的初衷。只是,当我们越来越多了解生活的真相,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这表面戏剧性背后的无奈和悲哀。


本文中所插入的图片有来自BBC在1995年拍摄的英剧《傲慢与偏见》。


科林·费尔斯饰演的达西在湖里游泳归来和伊丽莎白偶遇的段落非常美好。这个版本在我看来比任何一个版本的都忠于原著。我们熟知的2005年的电影新版,伊丽莎白太漂亮,达西不够英俊,而很多人被被安利过的那部电影《成为简·奥斯汀》也可以看看。


2018年11月9日


北京家中


下期预告:


今年的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


我会写《西线无战事》。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