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起弥渡县红岩(当地方言,岩读ái)这个地方,就不由想起“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到了红岩不想回来”这句流传于云南境内的古老民谚,内心就涌动着一股温暖的乡情。许多人都喜欢夸自己的家乡,但夸赞红岩这个地方不必添枝加叶夸大其词,它古老悠久的历史就足以令人由衷赞叹。
红岩古称白崖、勃弄。据明代谢肇淛《滇略•卷七•事略》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有彩云见于白崖,遣使迹之,乃置云南县。”白崖在汉代就已经设县,距今2140年。在这片土地上出现的白子国,历史比唐代南诏、宋代大理国古老,存续时间更长久,达738年。此地物产丰饶,自古就有“白崖熟,一郡足”等美誉,是著名的滇西粮仓。
红岩位于弥渡坝子西北,三面环山,南望弥川,北靠凤仪,东接祥云,西连巍山,古镇上布满了战国到明清时期的古遗迹、古建筑,如古驿道、庙宇、殿堂、古民居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鲜亮夺目,其中有很多让人惊艳和意想不到之处,如谷女寺、医王寺(虫蝗寺)、白崖道(定西岭清溪古驿道)、白崖城(白子国都城遗址)、唐大历七年(772年)南诏阁罗凤筑白崖新城遗址等。红岩古镇如此高密度的文化遗存,令史学大家、考古专家惊叹不已。
行走于白子国故都遗址,穿过观音村王家大院古民居的屋檐,蹒跚于定西岭蜿蜒崎岖的古道上,仿佛回到了从前的岁月,好像看到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梦到彩云现于白崖,遣使求通蜀身毒道,白崖始为云南县;
好像看到公元前109年至公元629年的738年间,白子国在这片土地上三十三代的更替及张乐进求禅位细奴罗的历史演进;
好像听到诸葛孔明七擒孟获平定南中,昆弥岭金戈铁马的呜咽;
好像看到元代中统年间,滇西进士第一人,白崖学子苏隆,独领风骚近百年;
好像听到毁于兵燹的彩云书院里“白云一片去悠悠,玉笛横吹月满楼”的吟诗声……走进如今的红岩,不用刻意地去搜寻,只需随便走走看看听听,也能感动人,也能让人揪心揪肺想个三天两夜。
自汉至魏晋隋唐之间,红岩经历了非凡的岁月:彩云现于白崖,西汉置云南县,诸葛武侯平定南中,张乐进求让位于细奴逻,阁罗凤据有白崖南诏兴等,这些历史往事,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但红岩境内星罗棋布的古遗迹、古遗址仍在延续着历史——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白崖古城、新城;逶迤西去的白崖古道;医王寺镇蝗塔,谷女寺阿难尊者舍利塔、小二湾风水塔;藏经洞下隐轩寺、遍照寺、戴家寺;人才辈出的彩云书院;“创自前唐,兴于蒙段”的皇家园林避暑胜地谷女寺;香峰山上医王寺(虫蝗寺);古驿道(白崖道)关隘天马关桥;天柱崖上天柱峰;滴水崖上“去思碑”;白崖城附近石棺墓;出土的石斧、铜剑、铜斧、汉晋墓砖等,这些数不清的历史文化遗存,使红岩的声誉绝非虚得。
自汉至唐,不断开疆拓土,隋代史万岁,唐代赵孝祖,唐代梁建方、唐九征等,都曾率军征战洱海区域,到元世祖忽必烈陷大理,明代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蓝玉平定云南,作为洱海坝子东大门的白崖城,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近代,在红岩这片哺育英才的沃土上,先贤赵钟奇演绎的从晚清廪生到陆军中将,到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战术教官,再到云南省民委副主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他的传奇人生经历,至今仍在红岩流传。
红岩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长时期以来吸引着国内著名的考古学者和专家会聚于此,期望揭开白子国千古之谜。2017年,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对白崖城遗址的考古调勘,叩开了这个被湮没了的历史之谜的一缝之隙,改写了旧说。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白子国及南诏的研究将获得更加翔实的资料,填补史籍不足的缺憾。
作者简介:
余述祥,1955年生,男,汉族,云南弥渡人,文化管理及文化工作者。长期从事政府文化、文物、图书管理工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具有一定造诣,主持主导弥渡花灯、弥渡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有关政府文化管理的论述,被国家行政学院博导、教授收为专著案例。喜欢文字,有数十万字的论文、散文、小说、诗歌作品发表于国内主流报刊、杂志媒体、网络平台。退休之余用文字书写生活,让生活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