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的诗唐朝诗人写的很多,同一时代的诗人因为境遇、性情的不同写出的诗句寓意也是不同。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否?”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天快黑了,大雪将要来。能否共饮一杯?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盛名远扬的诗人,给后人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最著名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开创了中唐歌行体诗的先河。
而这首《问刘十九》是诗人晚年隐居洛阳思念友人时所作,其诗句寓意安稳平和,佛性的情性更多。
晚年的白居易是一位极虔诚的佛教徒,自称香山居士。而唐代文人中,白居易是与佛教僧侣往来最为密切的大诗人。
《五灯会元》之卷四上有如下记载:“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刚宝戒,元和中,造于京兆兴善法堂,致四问。十五年,牧杭州,访鸟窠和尚,有问答语句,尝致书于济法师,以佛无上大慧演出教理……复受东都凝禅师八渐之目,各广一言而为一偈,释其旨趣,自浅之深,犹贯珠焉,凡守任处,多访祖道,学无常师,后为宾客分司东都、罄己俸,修龙门香山寺。”
白居易曾在《间吟》一诗中写道:“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可见暮年的白居易对佛学的体验已是非常深刻了。
“辞章讽泳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曾经自写自照,菩提修心,写意认识到自己的前世为诗僧的诗句。
白居易还有一首简明质朴的雪景诗《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棉被枕头竟然冰凉,抬头看向窗外,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原来外边下起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平白描述,简单简约。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诗人正是从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诗中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也展现了诗人内心平和淡雅的境遇境界。
而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柳宗元,也有一首写雪景的诗,《江雪》闻名于世,千年传颂不绝,却展现的是另外一种境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岗鼎峰全被大雪覆盖,飞鸟全都断绝隐匿冬藏;所有的路径都被大雪掩埋,不见人影踪迹。江上一页孤舟里,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独钓寒江互动的鱼儿愉悦。
怀有报国之志的柳宗元,因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一个中年人的孤寂世界,一个理想埋没的孤傲情怀,即景抒情的诗句里自然是另一番人生意境,把柳宗元身心的孤独与现景的孤寂、寒意融为一体。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然而诗人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给人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视觉与感觉的冲击,这就像长焦镜头远距离与近景镜头的切换融合。虚实相生、动静相成,更是一个“独”字,把人生、世界、岁月、理想、秉性都融为一体,任尔东西南北风,凛然不惧熬寒霜。
白居易和柳宗元是同时代的诗人,人生发展的都极不顺畅,也都以诗文名著天下。
白居易的《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开创了中唐歌行体诗的先河,是中华文化的熠熠闪光的明珠。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
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才考取进士,晚柳宗元八年,而白居易在政坛和诗坛上显达,应是后来的事,在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时,白居易其位其名还未有显露,后来柳宗元就一贬再贬,再没有回京的机会,白居易后也贬谪江州,几起几落,虽然没有柳宗元遭遇的困苦,但二人终其一生也没有交集的缘分。
同时代的两人遭遇颇为蹉跎,白居易的佛系,柳宗元的孤傲,也成就了人生不一样的境界,至今让人感慨叹息。
部分资料、配图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2019.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