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场门口对联:早来晚来早晚都来,下联很精辟,道出了人生精髓
文/思源
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十分注重传承和规矩,比如在过年的时候总要在自家门上贴一副新的对联。今天我们要讲的也是一副对联的故事,不过这副对联虽然也是贴在门上但功能却和春节的对联完全不用,因为它是被贴在火葬场大门上的,上联是“早来晚来早晚都来”,很多人一看到下联表示真的头晕。
对联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能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不过数千年来它的寓意和使命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老百姓贴对联是为了祈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而现在虽然也有祈福的成分,但年轻人大多将其视为一种形式,对于这其中的含义往往知之甚少。
别的不说,如今的八零九零后几乎没贴过手写的对联,如今都是买现成的而且是印刷版的、对联的内容几乎没啥变化,说实在的,这和手书的黑字红底对联相比多少差了点内涵。
若是时光再倒退四五百年,我们就能来到对联最为繁盛的明清时期,在这段历史中对联文化可以说达到了巅峰状态、非常热门,几岁的孩子都能吟上两句。不过稍有区别的是,这时候的对联已经衍生出了对子,所谓对子顾名思义就是彼此对仗工整的句子,这里的对仗不仅仅指字数、平仄上的对仗,高端的对子更要求意境出众,这才是对对子的精髓所在。
可能有人会问,为何那时候人们对对子的热情如此高涨,毕竟这是个脑力活啊。其实原因也不难猜测,如今为何有那么多年轻人不喜欢对对子,或者说为何有那么多人不再对咱们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别说对对子了,就连传统的象棋围棋很多小孩都不会。
这就是因为当代人的娱乐方式变得多元化了,手机就是最好的证据,它不仅能给我们带来便利更能带来刺激和欢乐,所以哪还有人费脑子去玩对对子。
再说古代人,远的不说咱们就说明清时期,那时候连电都没有,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本没有时间娱乐,想开心一下也就是喝喝酒聊聊天,小孩子就到处跑。
对对子是文人雅士玩的东西,试想一群满腹经纶的才子围坐在一块,喝着小酒对着对子,想想也是挺惬意的一件事,而且对得好还能流传千古,唐伯虎就干过不少这样的事。
言归正传,咱们接着说那副不同寻常的对联,不同寻常的点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因为这对联出现的位置太尴尬了、挂在火葬场的大门上,火葬场是个什么地方想必就不用小编多作解释了吧,那可是一个有去无回的地方,去的时候还是完完整整的一个人,出来就剩下骨灰了,所以一般人为了避讳都不怎么提这仨字。
对联的上半部分很有意思,“早来晚来早晚都来”说的很在理。在时间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生死始终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事情,不论官职多大、权利多大,更不要说拥有多少家产,总之每个人都难逃这一关。
秦始皇够厉害了吧,但他也怕死,派人找了一辈子的长生药、不知道花了多少钱最终还是难逃死劫,所以说这件事情早晚都得来。
不过这样的对联想对出下联可不容易,而很多人看到下联后真是要晕了。其实下联说的是“先到后到先后全到”,先不说意境如何,单看平仄就已经很工整了,表达的意思也和上联衔接的天衣无缝,真是一副好对联,但它要表达的意思可真让人头疼,毕竟我们都知道,这幅对子说的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东西,谁也难逃宿命。
虽然这副对联上下两部分总结得都很精辟,结构也很完美,但贴过对联的都知道,传统的对联可不仅仅包括上下联,点睛之笔的横批可不能少。遗憾的是这副对联的横批缺失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比较好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