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大海的诗句-文学笔记:为什么大海没有拨动中国诗人的心弦?

大海的诗句-文学笔记:为什么大海没有拨动中国诗人的心弦?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31 11:17:20
阅读:

——拂晓晨星


中国古人描写"江"、"河"和"湖",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诗名句,以下略举数例:


描写长江的名诗名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唐·李白《早发白帝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宋·王安石《江上》


……


描写黄河的名诗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王之涣《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


……


描写湖泊的名诗名句: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唐·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唐·刘禹锡《望洞庭》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然而,描写大海的诗篇或诗句却少之又少,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诗词大国简直毫不相称,我好不容易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找到了几句: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唐·李白《赠裴十四》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乐府·长歌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古》


……


尚若仔细推敲,就这几句都还有疑问,除了张九龄的《望月怀古》,其他几句诗的主体实际上还是江河,而不是大海!而张九龄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海"也仅仅是给"明月"搭建舞台的陪衬。


至于正面歌咏大海的古诗词那就更少得可伶,找来找去,除了曹操的《观沧海》,就是李世民的《春日望海》,如果连近代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也算上,仅仅区区三篇,而这三人都是"帝王",仿佛只有帝王才有资格或胆量咏海!这难道不奇怪吗?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三位"帝王"咏海的诗词: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李世民:《春日望海》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


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初看,你会觉得这三首诗词都写得"大气磅礴",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帝王特有的虎踞龙盘的"霸气"或"胸怀";但细细琢磨,你又会发现即使是帝王,面对滔滔大海,也似乎有一种望洋兴叹、无可奈何的味道!特别是,如果将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与他十几年前的《沁园春·雪》相比较,你会惊异毛泽东面对滔滔大海的时候,他当年那种傲视群雄数风流人物的英雄气概到哪里去了?!


除了这三位"帝王"之外,也并不是没有其他诗人写过大海,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写过《题海图屏风》,但可惜所写的只是屏风上的大海而已。


中国不仅缺乏直接描写、歌颂大海的古诗人,也缺乏敢于描写、歌颂大海的现代诗人,哪怕是生于海边、长于海边的诗人也对大海三缄其口,艾青这位浙籍诗人虽然号为"海澄",但他写得最好的诗都与大海无关。他歌唱"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他被引用最多的诗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中国人对于大海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敬畏与恐惧,海洋的浩瀚博大使人类感到自身的渺小,海洋的瞬息万变也使人感到神秘莫测。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海洋是一个充满黑暗与恐怖、充满未知与迷茫的地方。"海"字"从水从晦"。晦,便是"晦暗"的意思。古人云"海之言,晦昏无所睹。"所谓"无所睹"就是"看不见、不可知",由此即可想象古代中国人对于海洋的敬畏与无知了。


再让我们来看看沿海的地名,如宁波有"镇海",顾名思义,乃压制大海之意;而在钱江大潮最为壮观的地方,则取名"海宁",希望大海安宁。在杭州湾北岸,历代都将修筑海塘视为朝廷大事,并将潮神庙的修建,视为国家行为,可见人们对大海的防范与畏惧。


如今的中国,终于有人鼓足勇气敢将房屋建于海边,以便观海赏潮。但越过海潮,我们发现岸上房屋人去楼空,人们早在大潮来临之前落荒而逃。人们既没有以冲浪的果敢行为迎接海浪,也没有以文学作品歌咏海潮。而西方无论冒险的举措或是文学的创作,都扎根于海洋。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古希腊的阿尔凯奥斯已经在诗中写道:"前浪过去了,后浪又涌来/我们必须拼命地挣扎,……。"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