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空镜solo电影公众号】
屠龙少年的倒下、英雄的死去,是极具有戏剧效果的。
而他最终也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
正义与自由,堕落与毁灭;它们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部《V字仇杀队》便告诉我们,它们之间有时甚至只有一线之隔。这部影片在讽刺暴政的同时,也批判了无政府主义。
V字仇杀队讲述了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在极权统治下,V炸毁标志性建筑,暗杀政府官员,煽动民众抵抗暴政,他想掀起一场革命,完成自己的复仇。却又在最后发觉自己的复仇只是片面狭隘的,所以他选择牺牲自己,从而引领大众的觉醒。
在影片前半段,V一直是自由正义的形象,而这也是他在他的演讲,破坏活动中营造的自己的形象。他试图展现自己是反抗政府暴政,反抗苏特勒的战士。
但实际上,他也是同样的利用了人民群众,苏特勒利用人民的恐惧,而他同样利用了人们的恐惧,不过他利用的是人们心中对于前一种恐惧的反抗。甚至最初他的目的并不是推翻这个实行暴政的政府,而仅仅是完成他个人的复仇。
真正的革命,应该以启迪,造福人民群众为最终目的,而他的行为恰恰相反,他做的是利用了人民群众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恰如他自己所言:“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诚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
V的行为让我想到了另一位现实生活中的革命者,切·格瓦拉。
当然他们两个人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他们一位来自于现实,一位来自于虚幻作品。V 的所作所为是因为要复仇,而切·格瓦拉则是一位自发的伟大的革命者。
影片中,V在最后关头,领悟到了全新的境界,得到升华。而切·格瓦拉则把它理解的革命进行到生命的尽头。但他二人在用武力反抗政府暴政时,并诉诸的个人英雄主义则极为相似。
对于切·格瓦拉这位伟大革命者。他的不足由我来评价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是一段周总理对他的评价节选:
“所谓格瓦拉的“游击中心”,就是跑到那里放一把火就走...但是,自从这个偶然性胜利以后,他们又想在拉丁美洲到处用这种方式推翻亲美政权。...他们想点把火就一举成功。所以,他们就看不到格瓦拉失败的教训,而觉得他是一个“英雄”。”
---周恩来,1971
切·格瓦拉的盲动主义最终导致他的失败,但人们并没有完全的看到他的失败。
屠龙少年的倒下、英雄的死去,是极具有戏剧效果的,而他最终也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
我们再看回电影,与切·格瓦拉死后才形成的巨大影响相比,V从一开始就打算利用人民群众。用恐怖主义推翻恐怖主义,最后得到的也只能是恐怖主义政府。
影片的最后,V是醒悟了的,他以搏命的方式干掉两位独裁者,而自己也终因失血过多而死。
当时他所做的只需要把那辆装满炸药的列车发动,就可以炸毁议会大厦,完成对人民群众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煽动。这个他日思夜想想要推翻的独裁政府也就随之瓦解了。
他把启动这样列车的任务交给了女主角,Evey,也正是让V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也许都是错的。
当V从囚禁他的监狱中出来时,他心中所念想的,是复仇。而他把Evey关在同样的监牢中时,Evey所得到的答案却是“保护她想要保护的人”。
在电影的开始,V喜欢看《基督山伯爵》,他也给Evey看,因为这与他的遭遇相近,同样是遭遇不公,同样是复仇。在《基督山伯爵》电影的结尾,男主与女主在树上玩耍。在V濒死之际说出了“没有树在等我”这样的话,可见他也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他才决心牺牲自己,真正让大众推翻这个政府。
也许我所想,会有人不赞同。
但实在是有太多人,没有看透这部作品,他们只是执着于那些漂亮的口号,欣赏绚烂的烟火,却对一瞬间华丽的闪耀过后漆黑的夜空视而不见。把那个偏执的想要以自我为中心,为完成自己目的而利用他人的V视作英雄。把那个领悟到更深层,放下自己的成见,相信大众力量的V的自我了断,视作英雄落幕的最华丽篇章。
最后把他,把他们印在汗衫上,这样才是成为了那些被煽动的棋子,为人利用。
作者 | 爱雨天
坐标加拿大,物理专业毕业
理想中的世界是虽然东方已白,
但仍希望唱完我们的歌。
欢迎加入 空镜solo 星球
总有一部你喜欢的电影
总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滑动了解solo社群
1
空镜solo电影群
2
空镜solo作者群
3
空镜solo艺考群